[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北方多地迎“天气变脸” 济南降温幅度或达20℃

2018年03月15日 09: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攀升让民众感受到了春意融融,不少城市的气温甚至创下今年以来新高。但今天起,受冷空气影响,北方将迎来“天气变脸”,有地方降温幅度或达20℃。

  北方气温“涨停逆转” 济南降温或达20℃

  近日,华北、黄淮等地气温攀升至今年以来的新高。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13日,北京、石家庄、郑州等城市气温都创下今年以来的新高,同时河南林州(30.6℃)和河北涉县(30.5℃)更是超过了30℃,成为今年北方地区最早达到30℃以上的两个城市。

  14日,北方的温暖继续,兰州、西宁最高气温都在20℃以上,暖似5月上旬。

  不过温暖抵达巅峰之后,北方气温迎来“涨停逆转”。

  中央气象台14日发布预报,未来三天,中东部的气温将出现逆转,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气温将下降6~10℃,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2℃以上;西北部分地区还将伴有大风沙尘天气。南方地区目前气温高,不稳定能量充足,遇冷空气容易激发强对流天气,

  记者观察到,15日有些城市会出现气温“大跳水”,从春天秒回冬天。

  例如,济南市气象局的数据显示,14日白天济南最高气温达到27℃,15日白天最高气温将只有7℃,降幅达到20℃。

  此外,冷空气对华北、黄淮等地的影响从14日夜间开始,15日气温将大幅跳水,最高气温将回落至10℃上下。同时,冷空气的到来也会明显缓解持续多日的低能见度天气。

  气温骤降,“倒春寒”来了?

  冷空气来袭让人顿感春寒料峭,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倒春寒来了?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2月末3月初)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

  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气候多变,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气。

  但记者注意到,虽然立春已经有1个多月的时间,但很多地区还没有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季。

  按照《气候季节划分》规定,基于当年气温序列计算5天滑动平均气温构成滑动平均气温序列,当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天大于10℃且小于22℃,则以其所对应的当年气温序列中第一个大于10℃的日期作为春季起始日。

  按照此标准,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不少地区尚未正式入春,所以此次降温还不能被称为“倒春寒”。

  春季天气为何变化无常?

  近期的气温“过山车”让民众体会到了什么是“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

  为什么春天天气多变?对此,气象部门给出了三点原因。

  一是大气环流形势发生调整。春季影响中国的高空西风环流变得比较平直,天气系统强度减弱,移动性十分明显,冷空气就像来去匆匆的过客,与暖空气交汇,共同上演一场场阴晴雨雪的天气“短剧”。

  二是冷暖空气势均力敌。春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日趋活跃,而此时的冷空气也不甘心退出天气的舞台,二者频繁出动,互有进退,上演一幕幕春雷、雨雪的天气过程。在南方一旦雨过天晴,气温又会很快回升。

  三是太阳辐射开始加强。进入3月后,太阳的直射点由赤道以南逐渐向北移至北半球,此时的阳光比冬季的要强一些,但毕竟还不那么强烈,让人感觉早晚仍有寒气,中午前后气温回升明显。

  与此同时,专家也提醒公众,乍暖还寒时要注意“春捂”,结合当时的温度、湿度等调整自己的穿着。春季的早晚比中午气温低,因此早晚最好比中午多穿一件衣服,减衣时宜先减上衣,后减下装,多注重下半身保暖。(记者 张尼)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