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2017年07月28日 08:04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寇江泽)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进口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缓解原料不足,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打击洋垃圾走私、加强固体废物进口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部分企业为谋取非法利益不惜铤而走险,洋垃圾非法入境问题屡禁不绝,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我国生态环境安全。

  《实施方案》明确,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坚持稳妥推进、分类施策,坚持协调配合、狠抓落实,严格固体废物进口管理。通过持续加强对固体废物进口、运输、利用等各环节的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保持打击洋垃圾走私高压态势,彻底堵住洋垃圾入境;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堵住洋垃圾进口的监管制度。2017年年底前,禁止进口来自生活源的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废纺织原料、钒渣等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分批分类调整进口固体废物管理目录,逐步有序减少固体废物进口种类和数量。提高固体废物进口门槛,进一步加严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提高进口废纸加工利用企业规模要求。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限定进口固体废物口岸,取消贸易单位代理进口。加强政策引导,保障政策平稳过渡。

  《实施方案》要求,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持续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开展强化监管严厉打击洋垃圾违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走私、非法进口利用废塑料、废纸、生活垃圾、电子废物、废旧服装等固体废物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全过程监管力度,加强对重点风险监管企业的现场检查,严厉查处倒卖、非法加工利用进口固体废物以及其他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开展全国典型废塑料、废旧服装和电子废物等废物堆放处置利用集散地专项整治行动,整治情况列入中央环保督察重点内容。

  《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堵住洋垃圾入境长效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日常执法监管,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力度;加强法制宣传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守法意识;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公示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违法企业信用信息,开展联合惩戒。加强与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刑警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合作,完善走私洋垃圾退运国际合作机制。推动贸易和加工模式转变,开拓新的再生资源渠道。

  《实施方案》强调,提升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加快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提高国内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础设施,规范国内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产业发展。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装备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倡导节约使用纸张、塑料等,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积极践行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