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合肥高新区:“四项加法”助推减碳节能

2021年08月03日 07:14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吴长锋

  合肥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依托园区500余家节能环保企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建设“零碳产业园”,力争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韦建华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在日前科技部召开的国家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高峰会议上,包括合肥高新区在内的12家国家高新区共同发起《国家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宣言》。

  “我们率先出台《合肥高新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和《合肥高新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政策》,重点做好‘四项加法’措施,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争取成为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韦建华表示。

  在绿色升级上做“加法”

  “我们围绕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谋划了12项重点支撑项目。”韦建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当中,就包括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在平板玻璃行业率先使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阳光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综合智慧能源产业项目,从光伏、风电、风光储能融合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总投资超过8亿元。

  “我们公司刚发布了国内首款、最大功率SEP50 PEM制氢电解槽,可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制氢研究与示范起推动作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品质总经理陈威告诉记者,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公司坚持“风、光、储、电、氢”产品发展路线,通过技术革新,不断发挥光储协同优势,加速描绘零碳新画卷。

  作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新能源领域的头部企业,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开发了全球最大功率1500伏组串光伏逆变器,度电成本降低5%以上,电站整体发电量可提升1%以上。目前全系产品转换效率大于99%,钢材等原料消耗持续下降超50%,产品运行电能损耗低于1.5%。

  在合肥高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不断提升,目前已建成两批光伏发电项目共计23个,装机规模为70.54兆瓦。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0.05吨标煤/万元,远低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小于等于0.5吨标煤/万元的指标要求。

  “我们正加快建设‘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依托园区500余家节能环保企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建设‘零碳产业园’,力争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韦建华表示。

  在减污降碳上做“加法”

  “我们率先探索实施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重点对园区家电、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韦建华告诉记者,园区支持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能源使用提标改造等项目,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环境托管服务。

  去年7月在科创板挂牌的园区企业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成功研制专用于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二氧化碳监测模块,使用非分光红外技术测量工业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为碳排放的统计及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将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应用于在工业过程中,监测生产中的污染气体反馈给企业生产单元,企业再从管控角度进行调整,助力企业的工艺优化,提升生产效率,减少或控制碳排放。”该技术负责人表示。

  合肥高新区现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1家,拥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的企业5家。合肥高新区率先对重点用能单位安装能耗和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环保设施能耗监控系统安装企业72家、712个点位,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100%。在园区保障性住房和人才安居项目中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采用绿色建材,园区新建公共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100%。

  在低碳策源上做“加法”

  “围绕支持使用减污降碳技术、清洁生产、环保管家、合同能源管理、低碳技术攻关及应用等方面,我们出台10项政策,重点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韦建华告诉记者,园区还设定“环保鼓励奖”和“环保技改奖”,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补贴。截至目前,累计兑现环保奖励资金3300万元。

  在韦建华看来,实现“双碳目标”,建立绿色低碳领跑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环境托管服务。支持节源环保公司打造合肥市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平台,以节能量交易为依托,将重点用能企业、高耗能企业及新增产能企业纳入交易范围。”韦建华表示,合肥高新区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实现能源总量和强度的“双控”智慧化。

  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合肥高新区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势,打造碳中和全球创新策源地。园区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科研力量,建设碳中和研究实验室,重点开展光伏,氢能,储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前沿技术创新研究,并为技术创新成果率先应用和产业化创造最优的市场环境。

  在政策的支持下,园区企业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威太阳能)在行业内率先研发出了SE-碱抛PERC电池的量产技术,极大地降低单晶PERC电池的制造成本,推动光伏发电平价入网迈向一个新台阶。“利用这项技术,单片成本较酸抛光低0.1元以上,成本降低了70%。更重要的是,还彻底解决了传统酸抛技术使用高浓度无机酸带来的大量的高浓度含氮、含氟元素排放问题。” 通威太阳能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们支持园区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应用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强科研合作和技术攻关,打造一批长三角碳中和领域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布局碳中和应用场景,率先在园区建材等行业使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韦建华说,合肥高新区现有碳中和领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

  在碳汇能力上做“加法”

  在安徽全面推行的“林长制”,曾一度受到国家的认可与关注。合肥高新区更是将“林长制”与生态碳汇目标结合起来,纳入绿地总体规划布局。

  “按照‘国际化、森林化、花园化、低碳化’的目标,以园区内的‘一山两湖’为核心,我们谋划实施了一批生态修复、水系廊道、组团绿廊、防护绿廊、节点公园建设工程。”韦建华表示,合肥高新区将计划实施园林绿化项目27项,面积约861.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1.26亿元。

  按照上述目标计划,合肥高新区深入挖掘潜在空间,重点抓好闲置地块、交通干线、企事业单位内部、广场和居民小区等区域绿化景观建设。目前,园区绿化覆盖率49.8%,远超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大于等于15%的要求。

  “此外,我们积极倡导全民绿色低碳生活。注重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和培养,支持、鼓励绿色低碳交通出行,在低碳行动上做‘加法’。”韦建华说,合肥高新区重点加强步行、骑行与地铁站、公交站的无缝衔接,高标准高品质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城市慢行道、慢行设施等,打造“15分钟低碳生活圈”,实现1公里之内步行,3公里之内骑行,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目标。

  在合肥高新区,从公共交通、社区管理到开发消费等领域,都在探索尝试“碳惠高新”的做法。公众绿色出行、节能节水、使用新能源、垃圾分类、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低碳行为,都会获得积分奖励,一批特色碳中和社区、企业、学校正在涌现。


(责任编辑 :欧云海)

分享到:
35.1K

合肥高新区:“四项加法”助推减碳节能

2021-08-03 07:14 来源:科技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