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新版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并于本月起开始实施。据了解,广州的分类标准和标志将逐步对照新国标进行修改,但会继续坚持“广式”细分标准,突出岭南本地特色。
推行垃圾分类,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分类标准愈简明实用,人人参与的效果就越来越好。相比于2008版标准,新国标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生活垃圾类别被调整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4个大类和11个小类。相比于《广州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19年版),新国标的规定、标志和翻译也有所不同。比如,广州将来源不同的有机易腐性垃圾统称为“餐厨垃圾”,而在新国标中,这一部分均被划入“厨余垃圾”名下。
从标准制订到习惯养成,从设施完善到监管监督,垃圾分类环节众多且涉及面广。在率先实行强制垃圾分类的46个城市中,很多地方的做法都不尽相同。因此,加快建设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城市,广州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通过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一方面要对标对表。垃圾分类是全国一盘棋,形成合力,则事倍功半;各自为政,则一盘散沙。标准要通行、制度要执行,方方面面的资源、力量都要拧成一股绳。对于新国标的一些新提法新规定,广州要主动对表、积极落实,以通行统一的标准凝聚垃圾分类的合力。比如,调整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的定义,修改不一致的标志和翻译等。
另一方面要突出特色。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在社区、街道中见到成效。由于各地情况不同、特点各异,最大限度地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首先要在标准制订上,尊重其诉求和习惯。比如,路面清扫的树枝树叶原来划分为餐厨垃圾,但结合广州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和实践来看,其含水量少属难以生化发酵且利用价值较低的,更应归到其他垃圾当中。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广州要进一步立足优势、积极探索,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一起为改善环境作出贡献。 (毛梓铭)
(责任编辑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