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摩拜、ofo进军美国 “中国式创新”开始被模仿

2017年03月28日 09:54   来源:参考消息网   

在深圳地铁11号线后海站旁,摩拜单车的工作人员投放车辆。 新华社发

  来自中国的共享单车团队已经在美国多个州布局,这样的另类“革命”,让美国人看到了中国的能量——超乎想象的遍地都是不同牌子的共享单车,而这些单车都来自中国初创公司。多家共享单车初创公司筹集了大量资金,并已着手将这种通过智能手机激活的两轮交通工具引入旧金山。

  摩拜、ofo、小蓝美国试水

  共享单车几乎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自行车一度是中国工人阶级的象征,如今则成为了全球资本的最新战场——大量资金砸到了这些按半小时计费的自行车租赁应用程序(APP)上。该新兴行业的一些大提供商已在寻求向海外扩张以获得规模效应。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24日报道,总部位于北京的共享单车初创公司小蓝单车(Bluegogo)今年融资5800万美元,目前正在美国加州旧金山试水,向该城市投放了200辆标志性的蓝色自行车。据该公司美国业务副总裁Ilya Movshovich称,公司正就在当地推出共享单车计划与另外至少五个美国城市进行洽谈。

  小蓝单车开辟战场后,摩拜和ofo这两大“巨头”也已“亮相”美国。

  总部位于北京的ofo共享单车和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摩拜单车)都在本月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举办的South by Southwest展会上展示了自己的自行车。ofo更明确表示,参加展会意在为打开美国市场做宣传,该公司在去年12月就已表示将在硅谷等地开启服务试运营,开启全球运营战略。

  ofo共享单车北京总部办公室日前迎来了苹果公司首席执行长库克的到访。在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区,自称喜欢骑车的库克跨上一辆小黄车,赞赏ofo正在改变人们的出行理念。在得知中国有5亿人可以骑车,ofo因业务增长迅速遇到人手紧张的问题时,他笑言“你们不需要聘请市场营销人员”。

  ofo共享单车创始人之一、CEO戴威介绍说,ofo日活跃用户已达500万,日订单超过一千万,并进入了美国、英国、新加坡市场。库克称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案例,源自只有可能在中国产生的概念。

  ofo希望今年7月份前在大约10个美国城市共投放5万辆共享单车。获得脸书网站投资人尤里·米尔纳注资的ofo,已经开始在加州圣迭戈和英国剑桥进行投放测试。参考消息网-出海记记者采访到了ofo相关人士,该人士表示,ofo今年计划向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扩张。

  自运营以来,摩拜的橙色自行车已经成为中国人行道上的常见事物。彭博商业周刊3月21日报道,摩拜吸引到了腾讯控股、华平投资、TPG Capital、淡马锡控股和富士康等投资者的数亿美元。该初创企业3月21日将在新加坡正式开始服务,新加坡是其第一个境外落脚点。摩拜目前正考虑中国以外的市场。

  摩拜单车向参考消息网-出海记记者介绍,摩拜3月参加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举行的全球科技、娱乐和创新盛会“西南偏南”(SXSW),展示了最新款的摩拜经典升级版展示产品,不少常年生活在北美的华人表示,终于有机会体验摩拜单车,期望摩拜能早日拓展到他们所在的城市。

  根据Dow Jones VentureSource的数据,自今年1月1日以来中国多家共享单车初创公司总计吸引了逾8亿美元投资,其中绝大部分被ofo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包揽。

  在这波融资的推动下,两家公司的中国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去年10月两家公司合计拥有超过10万辆自行车,如今已分别拥有超过100万辆自行车并覆盖中国国内30多个城市。

  据知情人士称,这两家公司的估值均在10亿美元以上。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