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春茶上市在即 绿茶控的福音:今年西湖龙井品质佳

2017年03月15日 03: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临近春分,又到了春茶陆续上市的时节,各茶产地开始传出各式各样春茶开市活动的消息。

  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茶中品质最佳的。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分,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修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这些特性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香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

  春茶历来有“三前”的说法,即社前、明前、雨前。标榜"三前",意指这茶叶采摘适时,不误佳期,是上品新茶。

  第一前、社前是指春社前,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个月,这种春分时节采制的茶叶更加细嫩和珍贵。中国唐代每年要求在清明日运至长安的紫笋贡茶,就应该是属“社前茶”了。

  第二前、明前是清明节前一天,但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物以稀为贵,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明前茶为独芽,颗粒饱满、均匀、圆润,泡茶水后喝起来没有苦涩味,应该是很清新的感觉,汤色明亮,不暗淡。

  第三前、雨前即谷雨前,即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雨前茶。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因气候因素,低温、雨量少”,雨前茶”的特色为叶身薄而短、香气扬、味微苦,性强质重。

  春茶又叫头茶,特别是对于爱喝绿茶的人而言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众多高级名绿茶,诸如西湖龙井、泉城红、泉城绿、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等,均采制春茶前期。这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西湖龙井了”。据中国经济网报道,3月10日,2017年西湖龙井茶新闻发布会召开:2017年杭州市政府共投入500万元人民币支农资金,扶持西湖龙井茶产业的发展。

  今年气温比往年都偏高,茶芽萌动也较早,今年“龙井43”品种大规模开采时间在3月中旬,大概3月20日前后,比去年早了5天;龙井群体种迟几天,到3月下旬也可以摘了。西湖龙井茶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炳新说,去年霜冻让第一批西湖龙井很“受伤”,今年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气候条件很适合茶树的生长,今年春茶产量跟正常年份差不多,而且今年品质较好,产量预估每亩20~25公斤,会比去年多。

  由于产量少、价格高,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挑选到质量上乘的春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观外形

  春茶的叶子一般裹得较紧,显得肥壮厚实,有的还有较多毫毛,色泽鲜润,香气浓郁而新鲜。夏茶和秋茶则叶子松散,颜色暗,香气平和,与春茶有很大区别。

  二、查汤色

  茶叶在贮藏过程中,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被缓慢分解或氧化,使绿茶的色泽变得枯灰无光。而隔年茶茶褐素的增加,则会使绿茶汤色变得黄褐不清,失去原有的新鲜色泽;春茶冲泡时茶叶下沉较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夏茶和秋茶在冲泡时茶叶下沉较慢,香气不高。

  三、品茶香

  在贮藏过程中,茶中的各类构成味道的物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成不溶于水的物质,因此不管何种茶类,新茶的味道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喝起来淡而不爽口。

  四、看茶底

  茶叶泡完后,新茶茶底绿中带黄,显鲜嫩,而隔年茶茶底偏黄,没有鲜嫩感。

  五、谈到“染色茶”

  专家表示,染色的茶叶往往显得过于鲜艳。消费者购买时,可把手指用冷水浸湿,然后捏一下茶叶,如果手指很快留下明显绿色痕迹,就说明有问题。将这种茶叶冲泡后,如果茶水颜色碧绿,放置一段时间后有比较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茶叶就很可能是“染色茶”。(韩璐)


(责任编辑 :支艳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