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北京市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5月10日至11日召开,会上听取了《关于加强城市管理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调研报告》,报告提出28条具体建议助力加强城市管理、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报告建议,加快推进“大城管”改革,成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将涉及城市管理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能尽可能集中在城管一个部门。
调研报告称,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了86.5%。目前,存在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逐渐弱化,北京历史城区范围内的传统遗存已不足总面积的1/3;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存在隐患等问题。因此,报告建议, 整合、建立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的常态化的首都城市管理委员会及联席会议制度,处理城市工作中某些跨领域、跨区域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零容忍及快速反应机制。
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大城管”改革,成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根据首都城市发展需要确定管理职责及具体实施范围,将涉及城市管理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能尽可能集中在城管一个部门。科学调整区、街各级相应部门的机构设置,推动“大科室”改革,并明确城市管理委员会市、区、街各级部门的职能分工和运作机制,真正实现领域内的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完善考核约束机制。
政协委员还建议要提高违法成本,提高处罚标准,增加非经济处罚手段,减少“以罚代管”行为。
报告还建议,要对现有综合执法范围及权限进行归纳分析,针对可识别、易操作、限时短、执法频率高、专业技术要求适宜、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强调综合执法和执法力量下沉,整合执法资源,减少执法层级。同时,整合市民热线及各部门投诉电话,统一设立一部城市管理热线及相应的微信、网站、手机APP等。
北京市政协常委、城市管理民主监督组副组长,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柴文忠则建议,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管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实现管理执法机构综合设置,统筹协调解决制约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
其他亮点
逐步打开封闭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
针对城市历史文化特色逐渐弱化的问题,报告建议推动城市修补、城市更新有序进行,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要注重存量规划,恢复老北京城的历史水系,塑造宜人的公共空间,破墙通路、拆墙见绿,逐步打开现状封闭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促进小区、大院与城市功能融合。
同时,重点实施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等工程,主动对接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和人口疏解,同步提升周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强化旧城整体保护,保护并恢复传统街巷胡同,分类引导历史街区和平房区保护建设,保持居住形态的延续性,适度植入相关功能,保持与恢复街区活力。
通风廊道坚决制止商业性开发
市政协建议,在制定规划时应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功能红线,严守规划底线,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坚决遏制城市“摊大饼”的蔓延方式,将中心城、副中心、新城、镇中心区、独立城镇组团、重点功能区的集中建设区划入城市增长边界。
同时,集中力量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把基础设施、生态廊道和大尺度生态空间建设摆在优先位置。通过立法,严厉惩处违反规划的用地和建设行为,凡是违规建设都要严肃追究责任。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开展“瘦身计划”,坚决制止绿化隔离地区、生态通风廊道等重要生态地区和重要节点的商业性开发。
增加外围区域就业机会避免外迁人口回流
针对京津冀协同对提升首都功能的实效尚未显现等问题,报告建议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人口布局。按照先难后易、奖惩结合的原则,先期集中力量啃硬骨头,将不愿搬、搬不出的列为政府折子工程,抽调力量重点解决,增加外围区域就业机会,避免外迁人口回流。
腾退后的土地主要用于提升城市风貌、改善首都环境。四环内的腾退土地应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为导向,进行有机更新,优先用于民生设施、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建设。部分腾退出来的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应在修缮保护前提下强化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等功能。
建议规划编制职能部门重组
报告提出,建议提高规划的统筹管理水平和执行效果,搭建规划统筹协调平台,推动各项规划在同一张底图上进行叠加整合,强化规划统筹实施。同时,制定落实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加快落实非首都功能的存量疏解,成立专门针对区域某类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及管理的机构,负责京津冀三地机场、港口的统筹发展和运营管理。
实现规划实施监督评估管理系统化,将政府负责空间规划编制的职能部门进行重组,专责规划编制;将负责督查和执法的职能部门进行整编,负责规划落实的全面监管。(记者 董鑫)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