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年的重污染城市到如今全国治霾的“正能量”——
“兰州蓝”是怎样“炼成”的

2012年以来,兰州市从顶层设计、科学治污、落地实施抓起,把大气污染治理推向一个新阶段。图为兰州市民在蓝天白云下放风筝,尽享春日暖阳。 本报记者 李琛奇摄
长期以来,大气污染是兰州人民的一个重大“心肺之患”,也是外界认识兰州的一张“负名片”。
但从2012年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兰州市退出了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闯出了一条重污染城市的治霾新路子。2014年8月,环保部在兰州市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座谈会,介绍推广“兰州经验”。在2015年的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兰州获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秘书处等机构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
“兰州蓝”正逐渐成为一个让所有兰州人引以为傲的新名词。“兰州蓝”是怎样“炼成”的?
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说,“造成兰州大气污染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不合理的产业和能源结构”。此外,“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理地貌极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也是影响兰州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改变”的判断:改变大气污染不可治的悲观情绪、改变只有方案没有落实的消极作风、改变只有布置无人问效的工作格局。自此,兰州市全面打响了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
省市联动 科学治理
“我们治理大气污染的策略在于上下结合、省市联动,走了一条科学治污的路子。”袁占亭介绍说,2012年以来,兰州市从顶层设计、科学治污、落地实施抓起,把大气污染治理推向一个新阶段。
在省级层面,甘肃省委专门成立以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为组长的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省委书记王三运明确要求兰州市“要把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打一场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
为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兰州市制定了“1+5”的综合治理规划:一个总体实施意见和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等5个专项治理方案。在“1+5”规划框架中,兰州确定了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等八大治污工程,凝练实施了916个项目,通过项目推进治污工作。
在治理工作中,兰州从造成大气污染的成因出发,重点采取了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的综合措施。
减排方面,对老城区工业污染源采取“改、停、关、搬”的措施,先后引导投入10亿元,对全市火电、化工、钢铁、水泥、砖瓦等高排放行业的210家企业全部进行深度治理,城区三大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0%以上。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对高排放工业企业实行停产减排,2014年至2015年“冬防”期间,对194家砖瓦、铸造等企业实行了停产减排措施。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进行关闭淘汰,其中2014年关闭淘汰7家企业的20条(台、套)落后生产线,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同时,启动实施78户企业向兰州新区搬迁改造,促进了产业布局和城市结构的调整优化。
压煤是指从“治、管、控”入手减煤量、控煤质,调整城市能源结构。三年多来,兰州共改造主城区燃煤锅炉1901台,削减二氧化碳479万吨,使城市用煤量从80%下降到60%。在冬季采暖期,兰州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减少工业动力用煤135万吨。兰州整合规范2家煤炭专营市场和171家二级营销网点,统一配送居民用煤,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优质燃煤补贴,同时还对运煤车辆和劣质煤实行24小时卡口管控,确保居民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煤炭产品。
除尘方面,兰州对市区工程建设要求施工现场围挡、工地物料堆放覆盖、施工现场路面硬化、驶出工地车辆冲洗、拆迁工地湿法作业、渣土运输车辆密闭等。派出执法队员、环保员、网格员、施工管理员对全市281个重点扬尘工地实行监督。对主次干道实行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洗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五位一体”控尘除尘措施,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87%。2015年,兰州市因沙尘造成污染的超标天数减少了8天。
针对城市道路饱和度高、尾气污染重的现状,兰州市强力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启动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作,并实施了机动车常年尾号限行和错时上下班,城区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日均浓度下降22.73%和9.53%。同时,兰州市提前两年推行国五油品,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市区公交车和出租车全部实施“油改气”,双燃料汽车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12.9%。
兰州市把生态增容减污作为一项治本之策,坚持一手治“污”、一手播“绿”,对整个市域进行封山育林,推进黄河风情线、主题公园、小游园、小广场建设以及黄河万亩生态湿地修复和城市生态水系开发,新增和改造公共绿地4450亩。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