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者热议发展观念转变——
走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未来是缓慢下降的,要让趋势相对平缓或者有所上扬,必须靠改革。重点是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中特别强调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参与率,否则劳动力稳定供给就得不到保障;二是全要素生产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都需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蔡 昉
一些地方的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系统被肢解了,比如用大江大河的治理办法来代替城市的河流湿地管理,用人工造林的模式来代替城市的园林,用工业区的模式来代替城市的肌理。需要注重空间系统性,从刚性转向弹性城市,从关注城市本身转向城市群和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仇保兴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离不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城市政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有本地户籍的人口,其实应该调整为服务所有纳税人。因为不管户籍在什么地方,不管缴纳什么样的税,只要生活在一个城市都给当地政府贡献了一份税收,就有权享受其提供的公共服务。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高培勇
发展三四线城市,相应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医院和学校建设等都要进行投资,避免低水平发展、高水平污染,并将优质公共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和医疗资源进行适当倾斜,实现均衡配置。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潘家华
相互信任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宜居性,信任度高意味着人们感觉到安全。相对平等的社会容易建立信任关系,而不平等的社会是社会分离器。所以,我们要建设更平等、更公平的城市社会,这是实现城市宜居的重要内容。
——国研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侯永志
城市更新
广厦千万间 百姓俱欢颜
浙江宁波市市长 卢子跃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我认为,危旧房既是城市的一道“伤疤”,也是城市有机更新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危旧房改造是一项民心工程、安全工程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城市危旧房改造中,主要面临“三大三难”困境,即资金需求大、涉及面大、改造规模大,拆迁安置难、多方利益平衡难、群众满意难。群众对安置周期、安置形式和安置质量最为关注。借国家加快棚户区改造的东风,宁波市率先将成片危旧住宅区列入改造范围,迈开安居圆梦的坚实脚步。
破解“三大三难”,解除危旧住宅风险“警报”,要做到“三坚持三统筹”。一要坚持危房改造与基础设施配套相结合,确保道路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同步使用。二要坚持危房改造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综合解决居民的住房、就业、救助、社会保障等问题。三要坚持社区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切实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不可移动文物,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危旧房是政府和百姓的一块心病,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努力统筹好局部改造与整体效益的关系、短期安置与长期乐居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城市发展总体福利的关系。
一是搭建多元资金筹措机制,打通社会资金和政府投入互动大通道,解“资金之渴”。资金是危房改造的“燃料”,危改首要任务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要加快推广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新模式,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打通社会资金和政府投入大通道。截至目前,已启动改造164万平方米,其中完成签约101万平方米,努力让老百姓旧房换新房、危房换安全房、小房换大房。
二是搭建货币化安置新机制,打通安置房与商品房流动大通道,解“库存之危”。货币化安置是缩短安置周期、节省过渡费用、消化房地产库存的“利器”,受到被拆迁户青睐。宁波还将库存商品房、二手房、安置房、保障房等统一纳入危改安置房源,缩短了安置周期,有效消化房地产库存。截至2015年底,宁波市城市危旧房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超过80%。
三是搭建民主竞争机制,打通群众主导和政府服务共振大通道,解“效率之困”。群众民主参与是提高拆迁效率的根本之策。要充分尊重民意,引入竞争机制,化被动为主动,运用“互联网+”推进“阳光征收”,破解信任和效率之困。
四要搭建网格化监管机制,打通安全监管和房屋保险衔接大通道,解“风险危机”。要打造危旧房安全监管“显微镜”,因地制宜实施解危计划。要创新保险服务,将房屋纳入保险保障范围,实现风险共担,有效处置矛盾化解风险。
2016年,宁波市将继续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计划启动危旧房改造110万平方米,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