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典之下仍问题丛生
济南两家企业数据造假问题被曝光后,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巡视员王赣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目前仍存在一些环保部门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不敢管,就是对一些有背景的大企业不敢管,也管不了;不愿管,也不愿得罪人;不会管,比如一个县的环保局,有本科以上的环保专业学历的人比较少。”
显然,王赣江提及的这些问题在济南市也有不同程度存在。2015年7月26日济南市举办首场电视直播问政,主题是:“问环保——整治污染,成效几何”。
针对群众反映的济阳县曲堤镇一些化工厂存在水窝子污染周边环境问题,现场的济阳县环保局负责人答复“平时定期检查”。但面对“既然定期检查,为何没有发现黑化工企业厂”的追问时,该负责人尴尬作答:“可能是不知道干什么用的,也可能没检查到。”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济南大学教授包心鉴在现场点评时心情沉重。“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环境问题不解决,济南无法真正实现发展。”包心鉴在现场告诉本报记者。
在这场直播问政中,济南市环保局在市民代表现场评分环节得分最低。该局局长高立文说,对评分结果有点意外:“我感觉我们非常努力了,当然,这个结果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必须面对现实,奋起直追。”
不论是最新曝光还是问政现场官员的尴尬,其发生背景均为济南已推出的大气污染治理重典。
2014年11月18日,济南推出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包括: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及落后产能淘汰行动、实施扬尘治理与渣土整治行动、工业污染源达标提升行动、机动车污染治理行动等内容。该行动被冠以当地“史上最严”治霾举措。
10个月后,2015年9月1日,济南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督查组召开通报会,公布十大行动工作考核情况。根据通报结果,济南上半年环境空气良好天数70天,同比增加38天,上半年获得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约732万元。
尽管如此,暴露出的问题仍不容乐观:老工业区搬迁的实质进展不大,最早列入搬迁名单的6家企业尚无一家实现搬迁;露天烧烤时有反弹;渣土车夜间“疯跑”现象仍未完全禁绝,等等。
更多的问题逐渐浮现。
2015年12月8日,济南《政务监督面对面》电视问政节目现场,有现场观众向济南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竹兮就审计部门是否监督审计环保部门提问。
孙竹兮答复称,从2015年三四月起,该局开始对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结果表明,这一治霾重典的具体实施并不尽如人意。
他同时列举了在审计中发现的若干问题:济南市在污染治理预算安排上,资金不足,致使个别项目因没有启动资金而进展缓慢;占全市污染物总量11.7%的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加重,监管机构积极治理的手段亟待加强;黄标车淘汰回收部分任务没有达标,2014年实际回收拆解数仅占实际淘汰数28%;扬尘污染治理多部门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监管手段滞后。
在孙竹兮看来,以上都是当前影响济南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
由此形成一个悖论,一项治霾行动计划在推进中遭遇瓶颈,何谈治理良效?
对此,不乏市民质疑:这是否意味着越治越糟?赵勤合对此否认:“大气污染防治很难短期内见到直观效果,存在反复也是很正常的。”
在他看来,市民之所以会有上述看法,原因在于治理周期漫长,“以雾霾为主的大气污染加重趋势还处于上升期,已经采取的治理措施暂时没有扭转这一大方向,市民出现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
山东环保系统的有关人士认为,济南空气质量基础较差,加之改善幅度较小,排名靠后,容易给市民“越来越差”的感受,但从科学的监测数据看,空气质量较之前确实有所改善。
关于济南雾霾严重的原因,目前,官方和学界达成的共识是与济南的小盆地地形有关,由此造成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差,易聚集。
除了地形条件,济南雾霾为何久治不愈?上述环保人士分析,济南雾霾之重可谓历史因素和现实效应叠加而成。受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布局影响,济南目前主城区尚有十几家钢厂、热电厂、水泥厂、炼油厂、焦化厂等,加之下游产业的物料运输、扬尘、撒漏等环节,排放量占了工业污染很大部分。
“治霾的根本还是要将这些重污染企业搬迁,但企业搬迁涉及面庞大复杂,其中不乏省属企业、央企,还有大量民生问题,目前还未搬迁的情况下,只能靠减排措施,但再减毕竟还是要排。”该环保人士称,现实原因则与“城市病”导致的城市功能过于集中相关,包括汽车尾气、建筑工地等。
在赵勤合看来,原因绝不止于此,还应回归到对雾霾的认识程度和治理力度上,目前济南对雾霾污染预防和治理的力度不够。
“济南之前在治理雾霾上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源解析,但源解析仅是第一步,后续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在措施上必须多元化,科学治霾、持续治霾,力度要大,要坚决果断,诚所谓‘壮士断腕’。”赵勤合说。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