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壮士断腕”治不住“济南的霾”
在这座以泉水和荷花闻名的北方城市,雾霾已成为环境顽疾。
市民对雾霾的关注从当地一家都市报的报道中可见一斑:刚刚过去的11月,这家都市报没有涉及雾霾话题及相关报道的仅有6天。
更多时候,雾霾为市井生活添加了不计其数的“佐料”。有市民将济南的霾调侃作房价三连涨的原因,有网友模仿老舍先生的名篇“济南的冬天”而作“济南的霾”,流传甚广:
“对于一个在济南住惯的人,像我,城市如果没有霾,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霾是没有止境的……”
当地气象资料显示,济南市民足足等了两年,才等到11月22日~24日三天空气质量连续“优”的日子。
雾霾频发令当地环保部门压力陡增。济南市环保局局长曾对媒体说自己“经常半夜里睡不着”。
9月济南市在空气质量排名中垫底的消息一公布,当地政府高度重视,随即有了济南市市长“壮士断腕”的首次表态。据公开报道,10月21日,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主持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题会议。他在会上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和勇气,力争10月摆脱空气质量全国倒数第一的排名、年底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政府治理的决心是需要的,但显然有些低估了治霾的复杂性。”一位不愿具名的民间环保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在周边多省市雾霾频发的背景下,济南无法独善其身,需要更多的协同机制,从这个角度讲,仅有市长是不够的”。
长期关注济南大气污染问题的某科研院所主任工程师赵勤合同样认为:“‘壮士断腕’的决心精神可嘉,但更应该考虑从根本上采取治理措施。不能期待短期内见到显著效果,甚至有可能在政府官员的一届任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
一个月后,济南的“空气质量”排名全国垫底的报道再度被摆放到主政官员的案头。11月15日,济南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近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上,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再提“壮士断腕”:“做我们能做的事,做能快做的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尽快实现明显改善。”
王文涛将之前主政南昌时力推的“啄木鸟行动”引入济南,他强调加强媒体监督和环保志愿者监督,并提出“长短结合、以短为主,标本兼治、以治标为主,主客观结合、以主观为主”的工作思路。
山东省环保系统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说,“所谓短,指的是短期内能见到效果的治理,譬如扬尘难管,但一管就灵;所谓治标,希望通过现行控制手段尽可能减少排放;所谓主观,强调的是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人为重视程度。”
22天后的一次媒体曝光再度让人心焦。
12月7日,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济南两家企业存在污染物排放数据造假。
当天,济南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有关企业污染排放问题,部署整改工作。据一位与会人员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会上,王文涛怒斥此次曝光的问题“性质十分恶劣,属于知法犯法、顶风作案”,是在“太极”治霾。他为此特地翻出新版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向全体与会人员复述了其中第一百一十七条的内容:“在上级单位检查、视察工作或者向上级单位汇报、报告工作时对应当报告的事项不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王文涛又一次强调治霾要“痛下决心、壮士断腕”。他坦言,此次曝光的问题反映出我们治霾的决心还不够大、铁腕还不够“铁”。今后,我们要在“铁腕治霾”上动真格、下真功。
本报记者据公开报道统计,从11月15日起,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专题,济南市委在短短一个月内召开三次常委扩大会议。
同样是“壮士断腕”,距离济南200多公里的山东省临沂市则有不同的诠释。
今年2月,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被环保部华东环保督查中心公开约谈,此后,这座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工业城市在10天内关停了57家企业进行整顿,纳税百强企业也未能幸免。
这一做法引发强烈争议,治霾效果却是显而易见。山东省环保厅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临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前列。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