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上海现存较为完整石库门风貌街坊仅约173处(图)

2015年11月02日 10:49   来源:解放日报   沈轶伦  

  政府全包不现实

  解放周一:城市更新过程中,石库门中现有的居住者究竟应何去何从?

  伍江:事实上,我不赞同有的文化学者提出的,里弄生活必须要和里弄建筑一起保护下来。生活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不能要求一部分人住在里面,来满足另一部分人所谓文化、乡愁、怀旧的需求。我觉得这是不道德的。但话说回来,不能因为“强求居住者原地居住”是不道德的,就可以要求居住者从石库门里搬走。如果居住者不愿意走,那么我们现在是否能帮助他们就地改善环境呢?

  和花园洋房不同,前者稍加修整,居住在里面的人可以马上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品质。石库门就比较难了。这里的房屋大多接近百年历史,年久失修,有的本身也是一个世纪前房产开发时偷工减料的产物。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房屋再破旧,我们都可以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予以修缮,更关键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石库门里的居住密度太高了。

  解放周一:这个密度怎么降低?

  伍江:我一直有一个建议,如果能引入市场机制,允许石库门内有钱的B家买下隔壁A家的房间,或者在A家B家都没钱的情况下,一起将两个空间打包卖给C家,这样做或许能自然而然地降低居住密度。因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一个城市,对文化建筑的保护,都不可能由政府全部包下来。适时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做裁判员,在买卖过程中,政府指定保护建筑的相关条约,对购得者在合同中明确提出居住老房子时需要注意的保护要求,这样的做法,目前在欧美有所施行,不知能否为上海所借鉴。

  把居住密度降下来

  解放周一:目前在国外,保护类似处于灰色地带的居住型老建筑,有什么好方法?

  伍江:有的是完全利用市场模式,政府从参与者变成监督者。即我前面提到的在A家卖给B 家的行为中,政府通过减免税收等政策,让密度较高的石库门自然而然地疏散人口。

  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可能个人之力不能买得起一幢石库门或者一整条里弄,那么还是可以利用引进开发商的方式。

  在外国现行政策中有一个“容积率转移制度”,这个概念来源于开发权转移,即允许原属一宗土地上的可建设容积,一部分或全部转移至另一宗可供建设用地上。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如果开发商遇到因保护需要而使开发的建筑容积率受到限制的部分,在符合城市规划的条件下,可以转移到其他非保护地区中,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的补偿开发策略。如果不能实时找到另一适当地区,可以将待转移的容积率期货化。中国目前正在快速发展,这种方式可以尝试,但势必要在机制上有新的设计。

  还可以采用政府回购为保障房的方式。比如在巴黎,政府将需要为低收入者建造福利保障房的钱,投入到老建筑中去。用这笔资金回购老建筑后,将原有的房屋进行修理,再将之按照福利保障的最低标准进行分割,然后以免费或者极低的价格租给低收入者居住。

  解放周一:怎么保障这些居住者能够成为房屋的保护者而不是破坏者呢?

  伍江:入住者需要与政府签订合同,入住后要负责对老建筑进行保养。这些合同细致到每周擦几次窗、多久为地板打蜡、不能在墙上敲钉子等等。违约者会被罚款或者被取消居住资格,但只要遵守约定,就能一直居住下去。而且租住在这里的低收入者,也必须按照合同,每年承担一定天数的对公众开放的义务。比如我们现在要求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对外开放,业主有怨言,这其实可以理解。但一旦变成政府的福利保障建筑,让居住者同意向外展示建筑,问题就解决了。

  在巴黎,政府还给居住在老建筑里的低收入租户发一套讲解员的服装和讲解设备,每年遇到对公众开放的日子,他们就穿上讲解员的衣服给游客讲解。我们有一次参观巴黎老建筑时,发现讲解员讲得很好。我问他们,“你们怎么会对细节也这么清楚”,他们回答说,“因为我们就住在这里啊。”我听了很感动。

  解放周一:现在,不少处于灰色地带的石库门很破旧,使用价值也不大,保护成本却很高,在很多人看来,保护这样的房子,“吃力不讨好”。

  伍江:的确,有的领导非常担忧,和我说,“您讲得都很有道理,但现在这些破房子实在太破了,担心风雨来时房子塌了压伤人。”但我想说,我们的石库门里弄建筑,不是生来就这么破旧的,而是因为不合理使用而变破的。如果居住密度一降下来,什么都好办。

  那些说不出典故的石库门,它们是城市的一部分,是城市精神和文化的组成者和生发者,不仅不该被抛弃,而且应该珍视。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