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我家,我住你家” “交换式旅游”真的靠谱吗?
“你住我家,我住你家” 南北“换房过年”流行
“交换式旅游”真的靠谱吗?
今年春节假期堪称超长黄金周,火爆的出游潮也使得部分酒店价格水涨船高。以冰雪游热门目的地哈尔滨为例,今年春节期间,冰雪大世界附近的酒店客房一晚标价到千元,七天假期下来,住宿费直逼万元大关。有网友在预订酒店时发现,前后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眼睁睁看着酒店客房价格从592元上涨到1152元,几乎翻了一倍。
但这难不倒精打细算的年轻人,他们另辟蹊径,不住酒店住别人家,只需要花两三百元就可以,有的甚至和对方交换住宿,“你住我家,我住你家”,省去住宿费用。
每当假期临近,这类标着“交换旅游”“换房旅游”“国庆住我家”等关键字的征集帖就会在多个社交平台“刷屏霸榜”,全国各地的网友在评论区自行配对,寻找合适的换房对象。但这种“交换式旅游”真实体验究竟如何?换房过程中有哪些风险?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前景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进行了调查。
惊喜隐忧并存:有人如愿完成旅程,有人临时被“放鸽子”
春节前,家住辽宁沈阳的吴洪亮计划带家人去南方旅行过年,但三亚、广州等几个热门城市的酒店费用均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他试着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篇想要换房过春节的帖子,没过多久,就收到了不少南方网友的私信。
吴洪亮的房子位于沈阳热门旅游街区西塔附近,两室一厅,可以住4个人,前来询问的网友数量超乎他的想象。很快,他就和一名云南网友商量好了交换事宜。
尽管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但第一次让陌生人住进自己家,吴洪亮内心还是隐隐担忧。“我想赌一下。”吴洪亮告诉记者。为此,他和网友再三确认换房细节,并且互通了身份信息,同时也做了两手准备,换房的同时也预订了可以临时退改的酒店。
“交换房子住,真的能省钱省心吗?”“如果对方临时反悔怎么办?”“万一家里的家具被损坏了该怎么解决?”吴洪亮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以“换房旅游”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显示有1万多篇发帖,但仔细浏览相关内容会发现,大多数网友仍持观望或试探态度,甚至其中不少帖子内容讲述了自己在假期临近时突然被“放鸽子”,因为地域生活习惯差异产生摩擦等失败的换房经历。
“交换式旅游”因成本低廉、个性时尚、可以广交朋友等优势,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但在具体操作上,这种旅行方式又未必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和美好,虽然初衷是为了省钱,但并不省心,真正成行者并不算多。
受访对象普遍认为,交换成立的一大前提是双方的各项条件都趋于对等,但在实际匹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匹配”的条件阻碍交换。例如,你想去的时间,对方不一定空闲;大部分人想去的是一、二线或热门旅游城市,但自己的房子却在三、四线城市;不同的住房地段、空间和装修风格等均有差异,即使时间地点都符合双方要求,倘若用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换到一个只能勉强睡觉的房子,也会觉得不值。
第三方平台入场:推出换房旅居服务,实名认证、收取押金做保障
据了解,“交换式旅游”目前有两种交换方法,一种是双方约定好时间同时交换,另一种是错开时间交换,某一方先接待另一方入住,过些时日,再由另一方负责接待。“我住你的,你住我的”,互相提供自己的住所免费居住,同时还能提供所在城市旅游的规划线路和建议,避免踩坑,能更好地享受当地美景风光,提高旅游体验和质量。但无论是哪种方式,主打一个“相互信任”的换房之旅更像是一场良心的“对赌”,考验着换房者双方的道德底线。
记者在相关网络平台梳理有换房旅居经历的网友评论后发现,在换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网友并不在少数。例如一位广西网友说自己在换房时被虚假房源欺骗,自家170平方米的四居室换了对方60平方米的小居室,住不下的家人最后只能去住酒店。此外,对方临时改变行程取消换房,或是换房后房屋内物品遭到损坏等情况也时有发生。
事实上,“交换式旅游”在两年前曾掀起过一波关注。2024年开始,国内市场陆续出现换房旅居的社群运营者和第三方服务平台,他们不仅看到了不同城市网友的换房旅居需求,也捕捉到了网友的担忧。
“我们会帮助寻找条件匹配的家庭,充分了解双方的房屋情况、换房意图以及期望。”某国内换房App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确认换房的两方会签订协议,通过书面或电子协议明确具体的换房规则,包括入住时间、责任分工(如损坏赔偿、卫生清洁等)。平台也会对换房者进行实名认证,且收取双方一定金额的押金和手续费用。
但从整体来看,各平台推出的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潜在风险,换房过程中的漏洞依然存在。比如生活用品哪些能用哪些需要自备,住房空间哪些是私人区域哪些是公共区域等,都很难界定。此外,记者发现,生活在热门旅游城市的人们换房相对容易,而在其他一些城市却鲜有人问津。
记者尝试下载了几个换房服务类App后发现,房源非常有限,部分城市的房源只有一套,有的城市甚至没有房源。某换房App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App上架后,用户人数和房屋数量一直在增加,但交换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
专家提醒:规避风险不能全凭信任,心动之前需要全面考量
从“沙发客”到“旅游搭子”,从“特种兵式旅游”到“交换式旅游”,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催生了一系列新颖的出行模式。每年旅游高峰期都会出现的不同新玩法,折射出年轻人在旅游方面的新需求。
但不少业内专家认为,诸如“交换式旅游”等新奇体验感的背后,是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虽有不少第三方平台推出了保障双方权益的服务,但年轻人的种种担忧似乎并未消失。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耿松涛认为,“交换式旅游”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但作为一种新生的互助式服务,“交换式旅游”不能只靠信任维持。
“法律部门要跟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根据‘交换式旅游’的发展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对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进行明确界定,以保障游客和当地社会的权益。”耿松涛说,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交换式旅游”的监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和处罚;旅游协会应发挥服务、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鼓励“交换式旅游”行业建立自律机制,制定行业准则和标准。
“‘换房旅游’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房屋租赁,作为一种新生的旅行模式,其中一些潜在的法律问题,也应当引起注意。”山东瀛百汭律师事务所律师薛倩认为,换房如果只是基于口头或简单的书面协议,关于房屋的具体情况、各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难以落实,一旦发生纷争,难以举证及索赔。
比如,房屋及相应设施设备在交换期间发生损坏,如何界定责任,如何赔偿都是潜在问题,甚至水电费、物业费的分担,也可能引发争议;隐私权保护方面,换房双方可能会接触到对方的私人空间和物品。如果一方未经允许翻动对方的私人物品或者泄露对方的隐私信息,可能会侵犯隐私权进而引发纠纷;如果一方利用换房进行违法活动甚至犯罪活动,如在房屋内私藏违禁品,利用房屋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可能被牵连。
“换房前要签订详细的书面合同,合同条款应明确交换的时间、地点、双方权利义务、房屋使用规则、费用分担、损害赔偿条款等。”薛倩建议,双方在换房前互相核实身份,如核查双方产权证书,身份证件并留存复印件,或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认证,减少安全隐患。最后,纠纷处理机制也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如发生争议,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选择调解、仲裁或诉讼,并明确管辖法院或仲裁机构。这有助于快速解决争议,减少法律成本。
(黄威)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