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 春节,你看展了吗
据潮新闻报道: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迎接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年味”十足的新展览和活动,以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博物馆里过大年”正在成为新年俗。
在浙江,全省各级公共博物馆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展览200个、活动392个、1889场次。同时,全省近1000家乡村博物馆也推出了一系列展览,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比如,春节假期,杭州市备案国有博物馆及乡村(社区)博物馆共接待86.13万人次;宁波博物馆《东方的起点——宁波与西安: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的观展人数超6.5万人次。
在北京,各家博物馆以“文物告诉你 何以中国节”为主题,联手推出4个系列、175项展览和文化活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过年——春节主题展”中展示了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2025年1月28日至2月4日,北京地区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239万人次,文创销售量近10万件(套),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国博的“凤冠冰箱贴徽章”、故宫博物院的“故宫特色匾额冰箱贴”等文创登上热销榜。
南京博物院推出了“在南博过大年”系列活动,涵盖15场专家导览、156场趣味活动、113场夜游活动等。
秦皇岛博物馆举办了新年音乐会等展演活动,让观众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除了除夕当天外,全国大部分博物馆“过节不闭馆”,还有相当一部分博物馆推出延长开放时间、加场演出活动等举措,湖南博物院、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延长开放至20时,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延长开放至21时,湖北省博物馆的编钟演出增加至每日5场……
当我们选择走进博物馆去寻找新春的喜悦时,一种全新的仪式感和文化年味正在形成。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显性表现,它的出现顺理成章,折射出的是物质丰裕时代的精神追求。
所谓民俗,是人们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它有较稳定的固定模式,但同时也是流动的发展的,会随着社会发展、历史变迁而不断地改变。
普遍认同的传统年俗有祭祖、贴春联、逛庙会、守岁、发压岁钱等,而这些,并不是在“年”这个节日自殷商诞生时便都具备的,而是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而来。上溯商周,便有了过年祭祖的风俗,压岁钱出现于汉代,贴春联流行于宋代,“送财神”则出现在明代。
而现在“博物馆里过大年”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新年俗。实际上,这一新年俗的起源,早在近20年前便已见雏形。
2004年,内蒙古博物院在春节期间教观众写春联、剪窗花、踩高跷、扭秧歌等,当时主要是丰富博物馆的参观内容,增加节日气氛;2008年左右,贺岁展开始在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出现,各博物馆以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为主题,以馆藏品为依托,结合动态演示项目和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办的展,形式新颖,让大家看到了现代展览的新模式,当时,首都博物馆首先打出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牌子,农历新年系列展第一回“乡土·乡俗·乡情——老北京传统节令风情展”一时红火;随后,全国各地博物馆都开始了“博物馆里过大年”的主题展,比如南京博物院以“中国牛”开始了生肖系列展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始举办“成都金沙太阳节”等。
渐渐地,从最初的生肖展,延伸至对节庆民俗文化的介绍和历史追溯;内容策划和互动项目也逐渐丰富,不断地加入各种互动节目,观灯、烟花、美食、非遗技艺等形式花样翻新,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可以参与其中。
从最初粗糙的摆盘式展览到现在的大型3D式全方位丰富多彩的展览,从十几家博物馆的星星之火到全国博物馆的全面参与……如今,跨年展览在展览类型上涉及古今中外,节庆板块成为博物馆全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博物馆贺岁档,也如电影贺岁档般,成了过年的必备项,博物馆也融入了社会和百姓生活,也成了许多人的春节游乐必选项。
博物馆越来越好看,爱去博物馆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近些年的博物馆热,让许多人深有感触。
暑假时的研学热让博物馆人头攒动,一度成为“约不上的博物馆”,像国博、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热门博物馆,预约门票要拼手速,抢到票的人都犹如中彩般兴高采烈,发朋友圈炫耀一番。以至于2023年,国家文物局首次针对暑假博物馆的热门情况,发布了《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应对热门场馆“一票难求”以及“黄牛”囤票、倒票等情况,并且建议各博物馆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更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
限流、分时、云上展……各博物馆拼命挖掘着潜力,尽最大可能接纳参观者。许多博物馆延长了开放时间,将闭馆时间推迟到了21点。杭州的17个博物馆甚至为此打破了周一闭馆的国际惯例,周一开放、周二闭馆,与其它博物馆错时开放。
这样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蛇年春节,全国各大博物馆都纷纷实行“过节不闭馆”,有的还延长了开馆时间,比如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便延长至21时才闭馆,以方便大家参观。
中国博物馆的建设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需要而不断提升,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00多个,排名全球前列。国家9部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而看展认知的提高,是“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新年俗最根本性的原因。
带娃看展这件事,最初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有的是因为学生要完成“第二课堂”的研学,所以临近期末的几个周末,博物馆大厅里的“第二课堂”打卡机前,排满了长队;有的是爸妈觉得参观博物馆可以帮助学习,一些研学团也是为了迎合这类需求而设。而现如今,随着各种展览的好看、好玩、有趣,枯燥说教式的面貌逐渐改变,真心热爱看展成了自发的行动。它让看博物馆这件事开始逐渐成为孩子们的日常,也使“博物馆是一所社会大学”的意义得到了充分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延续,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博物馆里过大年”真正成为民俗的时候,是一件大幸事。(郭闻)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