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 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2022年01月28日 10: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杨宝光 杜沂蒙

  近年,“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活力城市”等正成为城市发展方式的新热词。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目前87个地级市明确提出此类概念。其中,山东省、江西省、浙江省、贵州省等还提出了建设青年友好省份。

  “青年发展型城市正从理念慢慢变成实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负责人郭元凯说。

  什么样的城市算得上是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又该如何建设?在中国青年报推出的《面对面》节目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郭元凯、团北京市海淀区委青少年发展和权益维护部部长赵思维、北京市外卖小哥代表常凯、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副秘书长董建勇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了交流。

  郭元凯认为,各地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体现出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正逐渐得到落实,青年发展也正成为党政部门关注的热点。“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有利于推进《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城市落地。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也体现了各地在青年发展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升。”他说。

  到底什么样的城市对青年友好?

  “青年发展型城市首先要满足青年基本利益诉求。”郭元凯说。

  此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作的“一分钟聊‘青年理想城市’”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青年理想城市关注点排在前五名的是城市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就业机会充分便利、教育资源均衡充分、房价房租可负担。

  “从《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青年的界定看,14-35周岁年龄覆盖面广,各群体各阶段面临的困难并不相同,要推动出台普惠性政策满足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才能算青年发展型城市。”他补充说。

  在2021年1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专门就青年发展型城市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年认同自己是城市建设者、城市发展成果享有者的定位。“78%的青年认为他们是城市建设者。”

  在郭元凯看来,城市应该提供平台,帮助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城市建设,提高青年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

  外卖小哥常凯感受到了城市向他传递出来的友好。

  2018年10月,常凯来到北京加入外卖行业。起初他的想法就是“挣点钱后回家做小买卖”。可如今,他已经喜欢上这座城市,他说他和这座城市的关系,是一场“双向奔赴”。

  对常凯而言,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和伙伴们真真切切的感受。

  在他的视野里,最近几年,外卖骑手在北京逐渐受到关注。不少党群活动中心、社区青年汇都为他们提供了歇脚、喝水的地方。通过共青团组织的新兴青年社会参与和融入活动,他们也感受到“我也是北京一员,也能参与到城市社会治理中”。在工作中,常凯经常利用走街串巷的机会,参与团北京市委发起的随手拍活动,将社区街道的不文明或不安全行为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参与其中的常凯,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郭元凯介绍,最新调查显示,新兴青年群体结构、群体特征都发生了变化。“如今,依托互联网平台,从事新经济业态的有8400万人,其中70%以上是青年,80后、90后、00后占据主体。”

  同时,从青年群体的业态分布上,青年经济的发展链条逐渐延长。“以外卖平台为例,除了骑手之外,还有线路规划师等群体支撑发展。现在新业态与整个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郭元凯说。

  他认为,新兴青年群体也发挥了社会治理参与者的作用。“他们已经从旁观者逐渐过渡到参与者,我们可以把像常凯一样的新兴青年称作是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

  而在北京市海淀区,对于这些青年的关注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行动。

  据赵思维介绍,海淀区2021年开展了关爱新业态就业青年群体,依托贝壳找房、链家门店等,打造了专门服务快递小哥的小哥加油站,除了生活上帮助和保障外,团海淀区委还借助各项活动加强对新兴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通过各种活动凝聚引领青年。

  “青年发展型城市不只是为特定群体打造,它是普惠性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青年都感受到城市温度,感受到党的关心。”郭元凯补充说。

  在街舞青年代表董建勇看来,对青年友好应该是能帮助青年在城市中更好地生活发展,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事业。

  在他所从事的街舞行业中,很多从业者都是青年舞者,缺乏对企业机构管理、宣传、运营、维护的经验。

  而这个群体早已走进了共青团的“朋友圈”。对于他们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各地团组织也会组织专业的投资、管理培训,帮助创业青年规划发展路径,“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功,但真能帮助很多人学习和进步,大家能感受到城市更温暖,通过活动也展现出城市的关怀,对青年的关注,让青年找到归属感。”他说。

  谈起帮扶创业青年,赵思维现场“安利”起了海淀区的创业政策。为了帮助海淀青年,团海淀区委围绕海淀区的中心定位打造了中关村U30服务创新创业比赛,同时设置配套的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引导、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创业青年,“近年累计发掘和培养5000多名青年创业者。”

  此外,2021年,海淀区还编制了《海淀区“十四五”时期青少年发展规划》,目的就是要打造海淀区的青少年友好型发展城区,“希望,从上学开始,就能感受到海淀的温度,一直到毕业和就业,都能感受到海淀的贴心服务。”

  为了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落地实施,2018年,海淀区就建立了海淀区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区委领导、政府负责、共青团协调、各方共管的制度。2021年,海淀区还探索建立了街镇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市、区、街镇三级青年议事机制。

  董建勇经历了走进团团“朋友圈”的过程。

  2019年,在团北京市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街舞行业团工委,把北京200多家街舞相关机构整合起来。通过与普通青年接触,董建勇发现,很多时候青年诉求并不一定都是利己的,“青年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希望体现正能量的一面,组织建立可以帮助青年完成这方面的诉求,这对城市和青年人群是很大的帮助。”

  为此,北京街舞行业团工委制定专门制度,成立志愿服务队,广泛参与到地方疫情防控、疫苗接种等工作中,在工作中享受到社会参与感与获得感。

  常凯补充说,为了帮扶青年,近年多名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也被纳入青联委员,新兴青年的声音,通过青联委员的身份发声,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对城市的期待简单,踏踏实实把每单送好,在需要的时候,能有一个找得到、靠得住的组织。”他说。

  在郭元凯看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就是要让青年感受到家的温暖。“如果能让青年感受到城市就是他要定居的家,这已然是对友好型城市最高的评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杜沂蒙


(责任编辑 :叶玮)

分享到:
35.1K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 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2022-01-28 10: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