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安平县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见闻

2019年10月10日 17:23   来源:衡水新闻网—衡水晚报   

  革命老区的红色“梦”

  ——安平县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见闻

  古老的滹沱河从安平大地蜿蜒而过,几千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1923年8月,革命志士弓仲韬在安平这片热土播下了第一粒红色的种子——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台城村建立,随后,革命的火种便以燎原之势向冀中乃至全国燃烧蔓延……至今虽已沧桑近百年,但红色文化和“两个第一”精神在安平大地传承不息,因为红色“梦”已深深镌刻于一代代安平儿女的心底。

  台城红色文化旅游区项目一期工程,是安平县为全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在“红色文化+旅游”模式上作出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工程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台城村委、台城祠堂、弓家大院为核心,重点打造冀中风情街、红色革命小路、复建红色旧址,建成后不但村容村貌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近日,在台城村委会,村支书杨新杰指着墙上的台城红色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图介绍着。

  今年6月24日至6月25日,安平县举行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研讨会,来自全国的党史党建、红色文化研究学者、红色旅游及文旅产业专家,以及中央和省、市各级新闻媒体等200余人齐聚一堂,为如何深度挖掘安平红色旅游资源、推出“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的安平样板献力献策。

  安平县红色文化正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不断满足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与馆长的选择

  在台城村,巍然矗立着一座党徽图案型的建筑,大气而凝重、美观而典雅,这就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主展馆面积890平方米,展览面积607平方米,馆内有图片资料600多幅、实物200多件,为全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培训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等等,年接待能力10万人次以上,社会效益巨大。

  纪念馆发展到今天,其实很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馆长王彦芹最有发言权。当时,王彦芹为安平县黄城乡副乡长,2006年7月份,开始兼任旧纪念馆(2002年建成)馆长。“规模小、展品少、条件艰苦,更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这就是王彦芹对旧馆的印象。规模小到只有4间普通民房;展品也很寒酸,有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还有点图片和文字材料;当时的纪念馆归乡政府和村里管,讲解员由学校老师兼职;展览室特别潮,一开门就能闻到一股浓重的霉味,有人来参观还得提前开门跑味。王彦芹申请了8000元钱,对房屋进行了整修,并安装了4个排风扇,才解决了发霉问题。因老馆的规模和展品量有限,展览形式也单一,限制了纪念馆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两个第一”的宝贵红色资源,增强其教育功能,提高教育效果。2009年到2010年,安平县对纪念馆进行了扩建和提升改造,最终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2010年9月,王彦芹被正式任命为纪念馆馆长,10月新馆开馆,跟旧馆相比,新馆的提升和改善是全方位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展馆大了,展品少的问题凸显出来,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王彦芹介绍。为此,安平县多次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收集史料和文物,而王彦芹也是搜集者之一。

  纪念馆里每件文物背后,既是一段段历史,又是一个个故事。展厅陈列着一把特殊的日军指挥刀,是新馆建成后的第一件捐赠品,填补了纪念馆无抗战时期文物的空白,也让王彦芹与一位老人结缘。

  2011年5月的一天,南王庄镇后辛庄村一位叫张士杰的老人,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到纪念馆参观。临走时,老人告诉王彦芹,他想捐一把抗战时期的日军指挥刀。感动之余,王彦芹了解到,老人是孤寡老人,2010年冬因病卧床3个月,一直靠邻居伺候,此后便有了轻生的念头,不想再拖累别人。死前他想做件有意义的事:把收藏多年的日本指挥刀捐献给国家。

  拿到捐赠证书后,张士杰老人很高兴。“大爷,您捐的刀很珍贵也非常有意义,我们一定把它保护好。以后您哪天有空了,可以随时来看看。要是有什么难处,我能帮的一定帮。”考虑到张士杰是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王彦芹向老人作了这样的承诺。

  过了一段时间,张士杰又来到纪念馆,这次他是有事相求:想住敬老院。王彦芹当即就为老人联系了县第二敬老院,还帮他解决了入院费问题。2011年秋,王彦芹把老人接进敬老院,还特意给他买了一身中山装。“当时老人穿着很旧,皱巴巴的还挺脏。要住敬老院了,我就愿意让他穿得像回事儿。”王彦芹忆起当时的情景。她已从心里把张士杰当成自家老人,经常往敬老院跑,捏了饺子、蒸了包子或炖了肉都不忘送过去,还时不时买零食、衣服,中秋节和新年等重要节日陪老人过,生病了就带他去看病……

  “闺女,我觉得你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张士杰经常这样夸王彦芹。因为有了王彦芹的照顾,他早已抛弃了轻生念头,从心里把王彦芹当成了自己的闺女。他还靠自己的关系,积极搜寻和提供文物线索。在老人的帮助下,纪念馆又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如解放战争时期带有印花税的土地证、带号谱的军号一套(认定为国家三级文物)等等。

  2017年春天,张世杰老人离世,王彦芹帮老人实现了最后一个愿望:捐献遗体。“我和老人因文物结缘,老人捐赠文物的行为让我感动,他帮了纪念馆很多忙。他是孤寡老人,需要人照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责无旁贷。”谈到多年照顾张士杰的原因,王彦芹如是说。

  为了丰富展馆藏品数量,王彦芹“淘宝”的脚步几乎没停歇过,走亲访友,跑石家庄,上北京,奔天津,闯东北,其间经历过3天不吃饭的艰辛,也有过三番五次寻人无果的苦楚,但更多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动和惊喜。十几年里,她曾屡次造访吕正操、李银桥、弓仲韬等老前辈的后人,还整理收齐了十几位历任安平县委书记的档案。

  其实王彦芹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当馆长,不必那么操劳,只要搞好接待就可以,还挺清闲。可她没有这么选,因为在她心里有一种不服气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她说:“我们的纪念馆发掘得太晚了,要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发掘,早发展起来了,比西柏坡纪念馆和城南庄革命纪念馆一点也不差,因为我们毕竟是全国第一,那时相当一部分老领导都健在,冀中的创始人还在。”因为晚,所以王彦芹就显得很焦急,她说当时吕正操的儿子都70多岁了,其他红二代也60岁到80岁了,假如自己在馆长岗位上耗十几年,这些人也没有了,再想挖掘那个年代的资料就更难了,因为实在等不起,所以她选择了与时间赛跑。

  “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只要在纪念馆干一天,就尽最大的能力把它干好。”在王彦芹心里,虽然有遗憾,但更多的还是满足和骄傲。

  在人们看来,王彦芹既是安平红色文化的坚定挖掘传承者,也是“信念坚定”“忧国忧民”“勇于奉献”等台城精神的践行者。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外貌。

  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痴心不改的红色梦

  为加强对文物史料的研究和整理,2013年10月,安平县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会,李建抓当选为会长。

  李建抓介绍,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委,还有冀中抗日根据地诞生地等内容构成安平县红色文化的核心。1923年4月,在北京任教的弓仲韬,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李大钊的派遣,回老家安平县台城村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共产党员,1923年8月,创建了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简称台城特支),属当时的北京区委领导。“台城特支的诞生,点燃了中国农村反压迫、争自由、求解放的星星之火;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已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扩展;为后来‘农村包围城市’的形成以及土地革命斗争作了前期铺垫。”对于这个“全国第一”的深远影响,李建抓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把台城特支宣传出去,让全国的人都知道其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这就是李建抓的初心,也是安平县红色研究者的普遍心愿,因为在他们看来,台城特支的贡献与人们对其的关注度和知名度并不相称。

  电教片《台城星火》是让台城特支得以在全国舞台闪耀,也让台城特支全国第一个中共农村党支部的地位最终确定下来。

  2008年5月,中央组织部举办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李建抓为之一振:宣传台城特支的机会来了!可整个拍摄过程很不容易,为讲好台城特支的故事,李建抓代表安平县组织部广泛搜集采访,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奔赴北京、哈尔滨、石家庄等7省市,到访中央组织部、中共党史研究室等中央和省市县10多个部门,查阅资料379卷,同时拜访了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原河北省委书记林铁的夫人弓彤轩等老领导193人次,并走访了弓仲韬等的亲属59人次……

  电教片《台城星火》最终荣获全国第十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评比活动特别奖,李建抓也获得了全国电教片优秀策划奖。

  “这部片子拍得好。可贵的是,你们研究的成果非常珍贵,纠正了我们长期以来的一个错误,使我们党第一个农村支部的创建时间提前了两年。”主任评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对《台城星火》给予高度评价。

  2011年3月,安平县宣传台城特支的又一力作问世——电影《台城1923》真实再现了当年弓仲韬创建台城特支的艰辛探索和开拓农村革命的非凡经历。在央视影视频道播出后赢得广泛好评,并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也是衡水市第一部由国家广电总局立项、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电影。

  拍摄这样一部反映台城特支的电影,是李建抓多年的梦想。为此他特意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了一个月。为找拍摄点,他走访了滹沱河、潴泷河流域的56个老村;为修正台词、把关剧情,他连续两星期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还负责找群演和服装道具……

  台城特支为啥1923年诞生在安平县台城村?其中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和艰辛?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为弄清这些问题,并得到更翔实的资料,从2009年7月起,李建抓利用半年时间,先后奔赴全国20多个省市189个部门,访问了297名老干部和知情人士,整理文字资料23万余字。他还3次到弓仲韬随女儿居住8年的哈尔滨,了解弓仲韬的生活情况等。当年冬天,李建抓冒严寒在东北辗转了一个月,为节省开支,他白天采访,晚上睡列车,有时午饭都顾不上吃,冰天雪地也要坚持走访,脸颊常被冻伤。

  2012年2月,李建抓与他人合撰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并面向全国发行。该书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十八大期间,还作为献礼作品送给了中央有关领导和全国代表。2017年6月20日的央视《新闻联播》以“河北安平革命传统不能丢”为题,讲述了“台城特支”的创建及发展历程。

  ……

  在李建抓们的执着发掘和不懈努力下,“台城特支”也由小县城一步步登上了全国大舞台,并逐步让全国人民关注和认识。

  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委和敬思村的新变化

  随着大门缓缓推开,敬思村一处具有典型冀中民居风格的青砖老房呈现在眼前,这是安平县教育界知名人士、敬思村第一名中共党员张麟阁的故居,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每块砖、每根檩都见证了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在李大钊的指示下,1924年8月15日夜,弓仲韬组织9名党员代表在这里召开了安平县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安平县委,会议还选举弓仲韬为书记,张麟阁、李少楼分别为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县委机关驻弓仲韬家。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委就此诞生。

  “安平县委的建立,开创了我省创建县级党支部的先河,它就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力量更强大,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更广泛。在其领导下,全县的党建工作和革命活动也打开了全新的局面。”谈到安平县委建立的意义和影响,李建抓介绍,县委成立后,弓仲韬等根据李大钊指示和县委部署,着力培养和发展党团员,到1927年底全县已有7个党支部、5个团支部,党团员达百余人。

  在敬思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每天守着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委旧址和纪念馆,有人参观就开门,没事就扫扫院子,擦擦窗户,早晚也不忘围着房子转转。他叫张占栓,是张麟阁胞弟的孙子。对于那段特殊的历史,张占栓老人经常听奶奶讲起,但很简单:当时他奶奶仅十几岁,经常三更半夜有不少人到家里开会,他爷爷奶奶就做饭烧水照应,来人有时还住下。张占栓说,他自小就感觉他家这座老房子很不寻常,一定要把它守护好。

  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委旧址和纪念馆是2017年春天建成的,位于旧址东南侧,分为“探求民族出路”“创建基层组织”等5个展区,展出图片资料及实物200余件。旧址和纪念馆的建立,不但壮大了安平红色文化的阵地,也让所在地敬思村发生了彻底改变。

  “当时敬思村给外人的印象就是‘破’村,土街道窄得都错不开车,环境也差,村两委班子人心也不齐,办啥事都难,还时常有村民上访。”东黄城乡包村干部刘闯记忆深刻。

  如今,游人一进入敬思村便会被其村貌和气质吸引,青瓦白墙的民居简约中透着灵气,宽阔的水泥路被绿树围绕,大街小巷都那么整洁,白墙上印着一幅幅精美的国画和宣传标语……

  过去,敬思村3天才放一次水,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很不便,村民不敢种菜园子,太阳能安上了却不能正常用,每年都说修就是修不成,百姓的吃水问题成了敬思村的老大难。2018年9月份,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一上任,就着手解决吃水问题,改造和更换老旧的供水管道,购买智能化的供水设备。现在,村民24小时都能用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大家都纷纷点赞,夸村干部都说事儿了。

  随着纪念馆建设,敬思村两层楼的村委会和广场也一同建了起来,给村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一到晚上,气派的村委会办公楼前广场灯火通明,村民推掉老牌局,告别电视,纷纷走进广场,跳广场舞、打篮球、唱歌、遛弯……

  “美丽敬思”是敬思村的目标,村内街道卫生和绿化,每天都有专人清扫和管理,敬思村也被评为2017年度的河北省卫生村,还是县级文明村。

  “一个篮球场不够,以后还要建一个,还要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乒乓球场地,安更多的健身器材,尽最大能力满足村民的需求;还要尽快成立红白理事会,狠刹敬思村婚丧嫁娶的攀比铺张之风,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敬思村党支部书记官振江有这样的盘算。

  其实官振江还装着一个更大的梦——“新民居梦”。他介绍,安平县打造台城红色文化旅游区,其第三期工程将打造台城红色文旅村落,把台城、敬思、露庄3村集中建设,再现支部生活。这是一个进一步改善群众人居环境的大机遇,目前,官振江等村干部正满腔热情,为尽快实现梦想奔波在路上。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内景。

  

  王彦芹介绍展品。

  

  弓仲韬蜡像。

  

  河北省第一个县委旧址内的摆设。

  

  河北省第一个县委旧址大门。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筑新梦

  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河北省第一个县委相继创建,点燃了中国农村革命的星星之火,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两个第一”精神,其也成为安平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与“魂”,更成为鼓励安平人干事创业,追求梦想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平广大干部群众自觉传承弘扬“两个第一”精神,团结拼搏,奋力开拓,创造了“五亿农民的方向”、“两平现象”、“世界丝网看中国,中国丝网在安平”、“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等一个又一个新奇迹。

  近几年,安平立足红色文化传承,整合历史人文资源,推进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委旧址、五亿农民的方向展览馆、荷花淀派大师孙犁故居、孝感圣姑庙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组织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模范人物不断涌现,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公园、进中小学课堂……在安平县,文化已进入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活,融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化也让千年古县安平悄然发生着新变化。

  水草肥美的滹沱河道,马蹄声声催人急,“中国马城”跃然而出;万亩花海飘香田园综合体,“生态新城”踏步而来……跨入新时代,安平县以其过人的胆魄、大手笔、大气魄以及宽广的远见,制定了一个个新的目标和梦想,坚定城市发展定位,努力打造雄安近郊的“生态新城、绿色哨兵、创业福地、‘中国马城’”,打造服务京津雄石和全面对接国际国内的高端旅游目的地,叫响“自然生态慢生活、安平休闲享平安”的文旅名牌。

  衡水市第三届旅发大会将于近期在安平县举办,该县以此为契机,确定了台城红色文化旅游区项目,目前台城村红色片区正进行整体改造提升,重点打造红色革命小路、冀中风情街、民俗民宿等一系列红色旅游景点项目,全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

  面对新目标,李建抓又有了新任务:到各村搜罗生产和生活的老物件,寻找独具冀中特点的小吃,负责在建景区的布景策划和设计……以此还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冀中风貌,如生产和生活场景,建筑、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革命场景,让民俗与红色文化充分结合。

  “台城特支的革命传统不能丢,‘两个第一’的革命精神要铭记,更要代代相传,这是我追求的梦。”谈到梦想时,李建抓如是说。这何尝不是广大安平县干部群众的梦,一个个小梦汇聚成了革命老区的红色大梦。


(责任编辑 :石兰)

分享到:
35.1K

安平县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见闻

2019-10-10 17:23 来源:衡水新闻网—衡水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