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浙江路桥全面推进全科网格建设成效显著

2017年09月21日 10:09   来源:新华网   

  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浙江路桥全面推进全科网格建设成效显著

  新华网北京9月20日电 台州市路桥区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作为浙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又是社会治安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路桥区高密度富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有力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量大面广的安全隐患、易发多发的社会矛盾和相互交织的问题顽疾。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全面加强平安建设,路桥区建立专职网格员制度,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自开展网格化管理以来,截止到今年1-7月,路桥区刑事案发书较去年同比下降44.6%。“两抢一盗”案件同比下降52.36%,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极大地催生着综合治理实践的创新发展。路桥区建设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一是“传统+科技”。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既要坚持传统的工作模式,打造“熟人社会”,在传统社会治理中嫁接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运用“互联网+网格管理”思维全科网格。

  二是“综治+自治”。发挥部门作用、实现政府主动型“社会治理”的基础上,把握“自治是‘枫桥经验’升级版的核心”这一关键,进一步发挥村(居、社区)和人民群众的自治作用。

  三是“治安+民安”。既要立足综治,化解矛盾纠纷,消除问题隐患,做到“堵”;又要关注民生,通过各种载体、各类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各方面需求,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做到“疏”。

  路桥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牟傲野介绍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平安路桥建设和创新基层治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下阶段将因地制宜、深化探索、细化落实‘枫桥经验’升级版,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筑牢平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全科网格化 夯实平安基

  “全科网格”的要义在于推动基层治理流程再造,从而实现全面统筹基层治理的各方力量。在“全科网格”建设上,路桥区做好“全、实、活”文章,做实网格、用好网络,着力打造“熟人社会”,让网格员成为遍布城乡基层一线最为活跃的“平安细胞”,平安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是“全”字铺好一张“网”。根据人口分布、交通区位、长夜布局、管理难度等情况,全区共划分为615个网格。公安、市场监管、消防、安监等九个部门制定出台与网格化管理大融合工作方案,推进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实现了网格划分无缝隙、网格管理全覆盖,形成全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又做到了侦查破案、防控发案、服务群众,实现“一举多得”。

  二是“实”字定好一个“格”。全科网格全面整合了安全员、调解员、流管员等各类村级协辅人员,明确专职网格员担负起信息采集员的第一职责。严把专职网格员的“入口关”,要求专职网格员政治素质、文化水平、业务技能、服务意识、责任担当、纪律作风“六个过硬”;突出管理的制度化,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网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以及一系列配套制度;突出运作的规范化,形成了信息“采集-流转-处置”工作闭环。

  三是“活”字用好一个“员”。让每一个网格员都“活”起来,打造了一支整体素质强、能力覆盖广、信息排摸准的网格员队伍,将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扎根到基层,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网格员被村民亲切称呼为“移动探头”“老娘舅”,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信息不对称“最后几十米”的问题,实现了各类网格员多员低能向一员多能转变。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