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跪搓板 儿 ” 是一句针对 男同胞 们的玩笑话, 惹怒 另一半后这些 “ 小体罚 ” 在 大 多数 人 眼里可能 不算什么,甚至有人会嘲笑 “你一个大老爷们,人高马大的,怎么会被老婆打 ? ” 这样的态度让人不禁担忧,当 “ 跪搓板 儿 ” 升级 到家庭暴力的程度,男人 也会 像女生一样受到保护吗?
是的 ,男 性照样会被 家暴
说起 家庭暴力, 人们总会 有这样的刻板印象:男性对柔弱的 女性 施暴, 造成 女性身体、 心理 、 经济 方面的 伤害 。但事实上,实施暴力的并不 一定 是 男方 , 男性 也 可能 成为家庭 暴力 中的受害者。
来自四川省妇联的数据显示, 2015 年,四川全省妇联系统接到的家庭暴力信访量为 1845 件,其中约有 2% 的家暴受害者为男性, 然而真实遭受家暴的男性远超于 这个 数字。
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 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等 人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男性 自 认为 遭受 家暴 的比例(66.1%) 比 女性(64.2%) 尤甚 ,尤其是心理暴力方面。
英国警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3年,男性遭受家暴的案例共84 , 799起,女性304,522起。德国没有具体的全国统计数字,但在同一年,柏林14,300起家暴案例中有23.8%的施暴者为女性。美国疾控中心(CDC)2010年发布的“The National Intimate Partner and Sexual Violence Survey”显示,美国有28.5%的男性 ( 35.6%的女性 ) 曾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过强奸、肢体暴力或者 跟踪 。 这些数字, 是否 远超出你的想象?
美国 的 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中, 大部分 的男性 (92.1%) 遭受 的是 肢体暴力 。具体来讲, 大约 有四分之一 的 美国男人 被另一半 抽过耳光或推挤过,更 值得关注 的是, 13.8% 的男性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过严重的肢体暴力。 除了身体伤害,将近一半(48.8%)的美国 男性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过精神攻击 , 和 女性受害者( 48.4% )的比例不相上下。 面对家庭 暴力, 男性是 选择沉默还是 反抗 ?
2016 年 12 月 4日 ,央视新闻官方微博 发布消息 ,北京的郭先生不堪忍受妻子赵女士的殴打,向北京市门头沟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请求禁止赵女士殴打、辱骂和骚扰自己。法院作出裁定禁止赵女士对郭先生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赵女士骚扰郭先生,有效期为六个月。如赵女士违反上述禁令,法院将视情节轻重,对其处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北京市首张“男性人身安全保护令” 的诞生 ,引发 了 社会舆论的 广泛 关注。 虽然微博 评论常 带有娱乐性, 但通过 筛选整理该微博下的1744 条 评论与点赞,“不理解”“ 嘲笑 ” 仍是 大部分 网友 的 表现 。
同样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为什么“该打”、“被打很正常”、“肯定是 你自己有问题 ”成为公众 看待男性 受害者 的主流舆论 ?与对待女 性 受害者的 态度 大相径庭 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 力量、 情感 内敛、 供养并 保护家庭 才 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男性的定义, 这 很难与被 伤害 、 软弱 、 求助 的家暴 受害者 形象联系在一起。 正因为这样, 许多微博评论者 潜意识里 并没有严肃 对待男性受害者 , 而 女性更符合他们定义的家暴受害者形象 。当 女性 被 家庭暴力 所伤 ,评论更容易展现出“ 正义 ”、“ 维护 ”、“ 同情 ”等 正常 、 积极 的状态; 而 应该做到“ 有泪不轻弹 ” 的 男儿被打, “懦弱 ”、“ 可笑 ” 等 不公平的态度就会接踵而来。 “对于女性来说,被定性为家暴受害者并非易事,对男性来说则更是困难重重,”瑞士一所 抵制家庭暴力庇护救助中心 的创办人Oliver Hunziker 表示,一份警察证明通常十分必要。“身体遭受暴力的痕迹显而易见,你可以去看医生,通过照片进行证明……但是如果你受到的是精神伤害,那样证明起来就很难。”由此可见 , 面对 暴力, 女性可能 是弱者; 而 家暴舆论 中 , 男性 才是真正 的弱势 群体。
如此憋屈,到底为什么
除了社会舆论对男性受害者 认可度 较低, 男性受害者自己, 有时也 意识不到自己正遭受家庭暴力,或者因为畏惧舆论压力,不敢说出自己的遭遇或者进行求助。弗里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ibourg)社会学家Anne Kersten发表的一项研究(英)表明:根据犯罪数据,在所有家暴受害者寻求经济援助的申请中,男性提出经济帮助请求的仅占总数的1/4,男人在寻求帮助时往往犹豫不决由此可见一斑。
为什么男人选择沉默或者不 结束 这段危险关系?美国 非盈利性心理健康网站 HelpGuide给出了 答案——
1、 担心如果离开 , 配偶会伤害孩子或阻止其探望他们 ;
2、 因为被女人殴打或失去了家庭保护者、供养者的角色而 感到非常 羞耻;
3、 宗教信仰中的某些内容可能让人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
4、 很难找到能够帮助自己的机构或资源,许多人难以被相关机构相信 ;
5、身处未公开的同性亲密关系中 ,且 还未向家人或朋友表明 难以求助 ;
6、 无法正视夫妻间存在的问题,以为可以帮助施暴者,或施暴者许诺会做出改变。
不做沉默的羔羊
打破沉默,不仅仅是男性受害者需要迈出 的 第一步, 也是 全社会的挑战。
回归到北京首张男性保护令 事件,反家庭暴力法 的通过与 施行、 人身安全保护令无性别差异 的 申请与顺利 发放, 体现出我国 司法体系的进步。 与此同时, 男性 受害者 由 沉默到发声,由忍受到选择司法保护,也反映出 男性在遭遇家暴后观念的转变。
针对 男性 遭受 家暴的现实情况, 瑞士已有两所“男性之家” , 德国共有三所 , 英国此类机构超过了20所 。 “男性之家” 的 创办人Oliver Hunziker表示,通过这一项目的“简单存在”,瑞士社会开始意识到男性也是家庭暴力受害者这一问题,“公众意识提高了许多,5年前我们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一话题往往受到忽视,大多数人甚至对此嗤之以鼻。”再 来看中国,在 援助机构 方 面 ,女性有妇联, 而男 性呢? 专门 针对男性的保护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 但 越来越多的 人 已经意识到,“ 妇联 ”等 机构也同样为 男性家暴受害者提供 援助 。
其实不论 男女, 公众 自我 法律意识的 整体提升和国家 相关立法的不断 完善, 推进了抵制 家暴的进程 。 抵制家暴需要真正的男女平等,对男性受害者来说, 这是 最好的鼓励, 对 每一个置身 家暴 之外的人而言, 这是 最大的难题。
资料来源 : 新华社,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调查报告, National Intimate Partner and Sexual Violence Survey, Swissinfo.ch, HelpGuide, 微博数据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