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全部财政收入迈上70亿元台阶,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3.5%。“十三五”开局之年,迈入建区第25个年头,廊坊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创近年新高。
“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焕发出开发区跨越提升的新活力。”廊坊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金忠介绍,自2014年底开始,他们深入推进用人、薪酬、行政审批、投融资平台四大改革,实现了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效率更高、服务更优、发展更好更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重回全省开发区前列。
“砍”机构、“强”服务,破除传统管理体制障碍
“过去这两项业务在环保局归口两个科室,流程需要走一个月。现在集中到我这一个窗口,只要材料齐备,一两个工作日就能办完。”近日,廊坊开发区行政审批大厅工作人员张伟为一位申请环评验收和排污许可证的企业来访者解答问题后对笔者说。
审批大厅取号屏前,廊坊帝龙新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黄志军正在刷身份证取号,办理公司股权变更业务。“不用排队等待,流程一次告知,有的业务还可在网上预约申请,服务越来越细致。”黄志军说。
作为全省成立较早的开发区,廊坊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过去一直在全省开发区中名列前茅。然而近年来,廊坊开发区的先发优势逐渐削弱,传统管理体制所表现出的无序低效愈加突出。
“问题倒逼改革。立足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二次创业,只有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创新突破才有出路。”王金忠说。
“一枚公章管审批。”按照经济、建设、社会服务三类业务板块,廊坊开发区成立了行政审批局,对多部门分段审批的事项进行集中整合,打造流水线式审批模式,实现一个窗口对外,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审批多头管理的现状。
经过流程再造,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减少审批环节13个,压缩审批工作人员77.3%,提高效率58%。
日前,投资7.8亿元的京东跨境电商保税区北方中央仓项目在廊坊开发区开工建设。这是一个外资项目,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全程代办,仅用12天就把营业执照送到项目负责人手里。
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局长付万成介绍,开发区内27家骨干企业和在建重点项目纳入了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施了全程代办。
由传统管理体制向大部门体制转变,该开发区对所有内设机构进行优化设置,大幅度撤销部门内设科室。改革后,党工委、管委会内设机构由16个精简到10个,同口径减少37.5%;部门所属机构由39个精简到14个,同口径减少64%。
“轻”身份、“重”岗位,最大程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到今年2月,韩国辉已在新岗位工作一年多。2015年9月,通过开发区全员岗位竞聘,韩国辉从综合执法局办公室文员的岗位调到管委会政策研究室,担任三级主办。工作了仅3年,韩国辉就实现了职业生涯的首次提升。
“若按传统体制论资排辈,许多年轻的优秀人才就不容易崭露头角。”廊坊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宁介绍,他们建立起“部门领导+主办负责制”的扁平化运行机制,党工委、管委会所属机构设置部门正职、部门副职、一至五级主办等七个岗位层级,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与一些单位改革时增机构、加职数、要编制不同,廊坊开发区人事制度改革后,“科长”“处长”等职务全部取消,党工委、管委会所属部门的领导岗位由101个减少到43个,减少了近60%。“岗位设置要回归各部门工作的基本规律。”王宁说,他们充分考量各部门工作难易度和绝对工作量大小,科学合理设岗,最大限度减少管理层级。
该开发区还推行了全员聘用制,竞聘岗位不受个人身份限制。竞聘过程中,二级主办以上岗位竞聘比例都在1∶2以上。通过竞聘,跨部门交流92人,6名工勤人员被聘用到二级主办以上岗位,16名工作人员因适岗满意度未达到规定分数而落聘。
为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痼疾,该开发区实行全员绩效考核,每季度对部门进行一次考核,每月对个人进行一次考核。每名工作人员,部门主要负责人,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的考核得分都相互关联。
“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每人每月的薪酬都不一样,科级干部比处级干部挣得多是常事!”开发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李奇说。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