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沪外环内夜间居住区车位缺84.9万个 "潮汐式"或盘活停车位

2016年11月14日 10:34   来源:新民晚报   裘颖琼

 不断升级的停车矛盾,已然成为上海不可忽视的城市病。这几天,新国际博览中心正在举办上海国际建筑工业化及先进建筑技术展览会。记者从13日举行的中国城市停车建设发展论坛获悉,上海将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动态整合城市停车资源。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孙建平指出,上海停车设施建设供需严重失衡。一方面,全市停车需求增速大于供给;另一方面,在土地资源收紧的背景下,规划停车设施落地难将成为普遍问题。

  会上,孙建平给出了一组严峻的停车设施缺口数据——截至2015年底,上海外环线内的中心区域划设小客车泊位约118.1万个,其中居住类配建泊位66.4万个,非居住类46.7万个。经过测算,夜间居住区停车需求为151.3万个,供需缺口数为84.9万个,白天非居住(商业、办公等)停车需求为67.4万个,供需缺口数为15.8万个。上海外环线外的郊区城镇化区域共划设小客车泊位177.6万个,其中居住类配建泊位136.9万个,非居住类36.8万个。经过测算,夜间居住区停车需求为178.7万个,供需缺口数为41.8万个,白天非居住停车需求为47.2万个,供需缺口数为6.4万个。

  “供需矛盾其中一个痛点就是匹配低,比如说一些企业机构的停车设施在晚上空置,但小区停车难的高峰就在夜间,匹配不起来导致矛盾加大。”孙建平表示,上海目前正通过政策整合、空间创新等手段,来缓解停车难,如结合公园绿地建设停车场、结合学校操场改建停车场、利用高架桥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利用时空资源挖潜增能,试点“潮汐式”停车点,来盘活停车位。

  未来,结合上海2040总体规划,上海将考虑在停车设施建设上进行创新探索——加强停车规划调控和设施建设、完善停车管理措施、加快推进停车信息诱导系统建设、鼓励引导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有序发展等。孙建平总结道,“今后管城市交通,‘牛鼻子’就是管停车。一些国际大都市,汽车保有量很大,反而公共交通使用率极高,如东京、纽约。这是因为停车难、CBD地区停车费高,他们就不敢任性使用私有车。所以,从小汽车购买上调控,远远不如从汽车使用上调控,鼓励大家出行前合理选用交通工具。”

  据悉,上海国际建筑工业化及先进建筑技术展览会,是国内唯一完整展示建筑行业全产业链的建筑工业化展,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中国建筑节能协会2016年会”、“建筑节水分会成立大会”等活动,协调组织区域能源专委会、建筑保温隔热专委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节能专委会、国际低碳照明研究中心等各专委会召开十余场专题论坛。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