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逐渐西化?”“你认为电商是否会打败实体店?”“贫富差距与人性弱点是否有关?”“科学家是不是应该是幻想家?”……12日,在北京大学2016年自主选拔测试的面试现场,这些极富思辩的考题让有的考生“大呼过瘾”,有的却直言“冒冷汗”。
11日至13日,北大三大自主选拔测试项目——自主招生、博雅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博雅计划”)、“筑梦计划”全面展开,同时开始的还有浙江省“三位一体”招生测试。来自全国各地约4000名考生从2.4万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他们经过严格审核,最终获得了参加北大自主测试的机会。
12日下午,上百名家长和考生围聚在北大文史教学楼前,等待考生们分批进入“博雅计划”的测试现场。烈日当空,一些家长撑着遮阳伞焦急等候,不时探头向候考室内张望。来自黑龙江的考生小吴刚走出考场就被几位着急的家长团团围住,询问考试状况。前天,小吴跟父亲坐火车赶到北京,昨天下午1点到晚上7点就在北大参加了5门学科的笔试测试。
小吴说,今天面试感觉“很过瘾”。五六人一组,大家各自抽取问题,每个人先对自己所抽到的问题表达见解,进行四分钟陈述,再对别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补充。大家抽到的考题五花八门,“可以对不同话题展开讨论,形式很灵活”。因为允许考生争论,有的小组观点不一致,“差点吵起来”。
“我觉得这样的测试方式能考察学生对家国大事的思考和了解,以及收集信息与自我表达能力,这也是一个当代学生应该有的素养。”小吴舒了一口气,“幸亏我平时对时政和社会热点比较关心,有积累,否则临场很难发挥好。”
河南考生、17岁的小展对这样的测试就感到“压力山大”。去年夏天,他参加了北大组织的优秀中学生夏令营活动,对这所学府心向往之,于是决定过来试试。他抽到的面试考题是“电商是否会打败实体店”。
“我觉得自己回答得不太好,应该更辩证些。”小展面色凝重,“面试考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还有交流能力及与人合作能力,这些我平时训练都不够。”他说,感觉现在高考及高校自主测试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辩能力,而不是仅局限于背诵,这对学生平时的积累和思考要求更高。
据了解,北大“博雅计划”测试分为面试和笔试,笔试侧重考察学生的基础学业能力和学习潜质,面试则侧重考察学生的个人志趣、逻辑思考与批判性思维、领导力、人文情怀等。
北大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的难点在于如何甄别考察学生真正所具有的特长和潜质,不同学生具有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同,而统一的考核方式无法真正考察出学生的特点,这也是以往自主招生联考沦为“小高考”的重要原因。
为此,北大在自主招生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力求推行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测试方式。测试不再只限于传统的笔试、面试,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天赋和才能的学生还将“量身定制”测试方式。对于自主招生中的科创类考生,还将进行一对多的现场答辩方式,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会就考生的作品或成果进行多角度、多方面提问,对考生进行全面评价与考核。
“考生刚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这时他们需要的不是冰冷的选拔和淘汰,实际上这也确实不是我们测试的初衷。”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测试,让学生展示出一个分数之外的、真正的自我,而北大所要做的就是用一场‘有温度’的考试,给他们提供这样的舞台。”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