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滚动 > 正文

贵州“包饺子”式治理万山汞尾矿污染

2016年02月29日 10:00   来源:新华网   李平 郏亦真

  上下两层覆盖土工膜、中间包着稳定剂固住汞矿渣,上层土工膜上再覆盖50公分厚的土壤,覆土上种植绿树青草……走进贵州万山汞矿尾矿库治理点,曾经露天随意堆放的汞炉渣废石,现已全部进行了科学治理,有效断绝了汞污染源。

  地处湘黔交界的铜仁市万山区曾是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有600余年的采汞历史。仅1950至1995年,万山汞矿累计排放炼汞炉渣和尾矿废渣1210万吨。受当时技术经济条件制约,这些汞渣废石弃置于山野沟谷之间,并通过大气、水等途径威胁当地生态安全。

  2002年,随着万山汞资源耗竭,万山汞矿全部实施停产闭坑。对历史遗留造成的汞渣废石治理也纳入万山区政府的议事日程。

  “我们最开始采用水泥固封废渣坡面、下游兴建汞液收集池的方式治理尾库矿,后来又探索出两边修排洪沟、中间用‘包饺子’的方式治理汞矿废渣。”万山区副区长杨德胜说,治理后的尾矿库完全达到环评要求,不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在万山区土坪村十八坑尾矿库治理点记者看到,陡峭的山腰间,10多个汞矿洞幽深曲折,不见底端。那些曾堆弃于山谷之间小山般高的汞矿废渣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近20亩的平坦林(草)地。

  “过去这里堆放了20多万立方米的汞废渣,有20多米高。一下雨这些地处‘两山夹一沟’的汞废渣就顺着水流进入周边土壤和河流,造成环境污染。”万山区环保局局长程小勇说,经过“包饺子”式治理,修建挡渣墙、排洪沟等设施,有效切断了污染源,并绿化了开采几百年的矿山。

  作为国家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综合项目治理点和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十二五”期间,单尾矿库治理一项,就累计投入3亿多元对万山敖寨、大水溪、大坪坑等6座尾矿库进行了有效治理;完成10余家汞化工、汞回收企业的汞废气和含汞废水的污染治理项目;陆续治理上千亩受污染的农田。

  2015年,通过竞争性评审,万山等地区还争取到连续三年每年近亿元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资金,助推万山实施土壤治理修复和汞污染防治等工作。

  目前,万山正对境内800余平方公里的土壤实施网格化加密调查,大力探索生物修复和农艺化学调控等“精准靶疗式”的土地修复工程;建立包括地方病医疗保险制在内的环境健康监管机制等。

  “几百年的伤痛我们正在多方筹措资金尽快修复。”杨德胜说,下一步,万山将继续通过国家项目帮扶、“引资借力”等方式,开展汞资源循环利用在内的综合治理项目,全方位推进汞污染治理工作,重塑一个绿色发展与人地和谐的新万山。(记者李平、郏亦真)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未标题-1.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