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
通州水厂一期六月竣工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已过去一年,各项后续配套工程仍在积极推进中。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获悉,通州水厂一期工程上半年竣工,届时通州区缺水情况将获得缓解;南干渠与廊涿干渠也将连通,每年将多输水1亿-1.5亿方。
同时,今年本市研究京津冀三地水系沟通项目,目前计划抓紧实施南干渠与廊涿干渠连通工程,研究白洋淀与永定河连通工程,打造京津冀最大水系。
工程
南干渠与廊涿干渠
将连通
市南水北调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本市将加快建设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在建工程,包括通州支线、通州水厂,同时将新建三个项目——亦庄调节池扩建、团九二期、河西支线。
新建的三个项目中,亦庄调节池扩建将增加南水储备能力,保证北京行政副中心和新机场的供水安全;团城湖到第九水厂二期工程将原来的明渠输水变成地下暗涵,提高输送到第九水厂的水质安全;河西支线将为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地区以及首钢地区供水。
市南水北调办有关负责人称,下一步将推进北京南干渠与河北廊涿干渠的连通工程,这两个工程连通后,每年可再向北京输水1亿到1.5亿立方米,不仅为本市增加输水通道,也将提高新机场区域的供水安全保障。另外,新机场支线及配套水厂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也正在规划中,未来将形成不同方向给北京输水的多路供水格局。
通州水厂加紧建设 将缓解居民用水紧张
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通州支线和通州水厂正在加紧建设,预计6月底之前通州水厂将具备通水条件,一期工程供水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
届时,通州地区居民将喝上南水,位于通州新城的北京行政副中心也被纳入南水北调供水范围,将获得供水保障。
通州原本供水就“先天不足”,随着新城建设推进,通州的供水保障任务也日益趋紧,更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要。
南水北调配套通州水厂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和密云水库为水源,一期工程设计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二期达到40万立方米/日规模,远景达到60万立方米/日规模。工程目前正在施工,建成后将为通州新城地区提供生活用水。
通州水厂建成后,供水能力将超过通州现状所有水厂供水能力总和。通州水厂出水将接入通州地区市政供水管网,与现有水源联合为新城地区供水,同时置换处于长期超采状态的本地自备井水源,有效涵养通州地区地下水。从更远期规划看,通州供水能力建设还将辐射到周边乡镇。
通州支线和通州水厂工程建成后,行政副中心及通州新城将纳入南水北调供水范围,达到中心城的供水水平,将大幅提升通州地区用水条件,为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规划 研究永定河与白洋淀水系连通
南水北调后续规划正在谋划,拟推动京津冀三地水系沟通,研究区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高效利用,让京津冀水系实现互相调配,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域水资源调配,京津冀有个很好的优势,水资源可以互相调配,整个河北的水系,白洋淀应该算是一个中心,很多水流都汇进去,如果能把这两条水系沟通起来,对于改善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将是非常有利的保障。
据记者此前了解,一份着眼京津冀大背景的、全新的《永定河全流域生态修复与水资源保护规划》目前正在调研和编制中。永定河将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的生态发展主轴,一旦与白洋淀实现连通,将打造出具有巨大生态价值的最大的水系。
效果 密云水库蓄水破10亿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向北京供水,通水以来北京市累计收水9.2亿立方米,超过中线工程调水总量的1/3,受益人口1100余万,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以上。通水第一年,北京圆满完成了国家分配的调水任务。
本市按照“喝、存、补”的用水原则,合理配置、制订了科学的用水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南水,努力把好水用在“刀刃上”。 自2008年9月调水入京,至今河北来水和长江来水累计超过26亿立方米,超全市地表可见水总量。
其中,水源储备方面,南水进京后,北京主力水厂逐步使用南水置换密云水库水,减少密云水库出库水量;2015年7月开始,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已累计向大宁、十三陵、怀柔、密云等水库蓄水1.13亿立方米,密云水库库存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库蓄水量于去年11月突破10亿立方米。同时,组织专家开展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水质水生态安全性专题研究,目前,密云水库水质良好、水生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