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经活络:
补齐公共设施,改造升级农贸市场
城市的本质是让生活更美好,让居民诗意栖居。而城市生活的美好程度与这座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品质直接相关。
道路畅通、城市整洁,是批发市场搬出后,郑州居民最直观的感受。在交通要塞中州大道和航海东路交叉口,原有的摩托城批发市场变成了公交场站,多路公交车不再挤占道路,居民乘车更方便、通行更快捷。
在金水区农业路东三街西南处,345亩的郑州青少年公园正在加紧施工,取代原来的300余亩批发市场。据介绍,这次通过外迁批发市场,很多早已规划的公共设施得以顺利落地,特别是社区公园、公交场站、变电站、加油加气站、环卫设施等。
“目前腾出的2万亩空地将大部分用做绿地、道路建设,围绕便民、宜居做文章。” 相关负责人强调,“道路是城市的血脉。解决交通拥堵,不仅要畅通城市的主动脉,更要打通毛细血管。改变原来单纯设计路宽等技术指标,让更多的便民通道穿行城区,疏散人流,为城市活血化瘀、疏经活络。”
对于批发市场外迁,郑州居民最为担心的是:会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采购?纬三路周边居民真就“不吃鱼”?田跃平告诉记者,批发市场外迁主要是“砍掉批发功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农贸市场不但不会搬,还要就地改造升级。新农贸市场面积一般不小于600平方米,同时配套设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场地和内部仓库。
记者来到改造升级后的经八路农贸市场看到,市场宽敞明亮、布局整齐、分区经营,活禽区全玻璃式封闭、水产区隔离式宰杀,解决了旧式农贸市场卫生整治的难点。据了解,像经八路这样升级改造或新建的标准化农贸市场已达40余个,更多居民可以享受干净整洁的买菜环境,使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强身健体:
外迁引导人口和就业向县级市聚集
“外迁批发市场的承接地大多远离市区,规划在周边的县或县级市。这样除了可以缓解老城区压力,更能为郑州周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引导人口和就业向县级市聚集,充分发挥郑州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郑州市城乡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城市问题的日益严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不能仅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从更大范围——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授叶裕民指出,根据2014年数据显示,日本每百万人拥有5个城市,而中国每百万人仅有0.5个城市。因此,城市数量不足是中国城市病产生的第一原因。解决城市病,不能单纯解决大城市问题,更要从中小城市入手,解放和激发中小城市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改善县域城市居住环境,从而缓解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从区域源头减少进入大城市发展的人口,为解决城市病提供区域性解决方案。
按照规划,外迁批发市场承接地建筑面积只要在50万平方米以上,周边必须配套建设住房、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科学完善的经济生活圈。作为外迁市场承接地,郑州百荣世贸商城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占地3000余亩,投资近400亿元,在市场配套方面,坚持一站式服务,可以满足入驻商户子女教育、医疗、文化、居住等多种诉求,解决广大商户的后顾之忧。
相关负责人介绍,外迁后的新批发市场可以形成固定的产业带、产业集聚区,各个市场主体之间在业态上相互补充,在经营上相互交流,在配套服务上相互提升,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促进商户良性竞争。“在做外迁工作时,政府一方面晓之以理,帮助市场运营主体和商户分析目前经济形势,告诉他们当下的市场并非未来的市场,眼前的获利不能保证长远的收入,促使市场主体和商户自主转型;另一方面以奖代补,政府每年拿出一个亿用做市场外迁引导资金。”
田跃平告诉记者,有些商品的运输成本可以占到总成本的一半,比如家具建材产业。为了节约成本,这些高运输成本产业的批发业务通常可以带动其生产、加工产业的发展和集聚,比如新郑市的建材城和中牟县的汽车产业园,从而留住和吸引大批农民在此就业,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安居乐业,促使县域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 朱佩娴)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