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头相互扶持的老人。 李云芝摄

台湾媒体自制的人口数据图表。 资料图片
2014年9月4日,台北市立洲美小学开学日,郭馥娴是唯一的小一新生,创下台北市罕见的“一对一”超级家教式的教学景象。
这是洲美小学最后的开学日。一年后,洲美小学停办。
在澎湖、在嘉义、在花莲……多所小学因仅有1人入学甚至招不到人而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有校长央求媒体不要采访,以免“吓跑小孩”。
2015年重阳节前夕,台湾“国发会”公布统计数据,岛内目前65岁以上人口已达286万,预计将于2018年迈入“高龄”社会、2025年迈入“超高龄”社会,届时每5人就有1人超过65岁。台湾从“高龄”社会迈入“超高龄”社会,预计将仅用时7年,时间比日本快1.6倍、比美国快2.9倍、比英国快7.3倍,创下另类“全球第一”。
没有限制,可以敞开生,人们的生育意愿却持续走低,从2016年开始,台湾老年人口将超过幼年人口,“人口红利”将逐步耗尽。警讯连连,台湾已经打响“婴儿保卫战”。
柔性劝导:
从“一个不算少”到“三个更热闹”
“以前不是这样的。六七十年前,在我外婆、祖母那一代,台湾一个家庭有八九个小孩是寻常事,到我父母这一代,生五六个小孩的家庭也挺多的。”台湾中国时报驻京特派员王铭义说。
那是台湾人口快速增长的年代。1949年,台湾人口为739万余人。受二战后婴儿潮及死亡率下降、国民党军队败退来台影响,1958年,台湾地区人口突破1000万人。
迅速膨胀的人口给台湾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岛内有识之士开始呼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但受当时“增产报国”的政治气氛影响,这期间台湾当局未全面公开提倡节育措施,仅由有关部门及民间团体到眷村、乡间宣导妇幼卫生,倡导避孕。1956年台湾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显示二战后10年间人口平均出生率为44‰,引发岛内舆论对人口过快增长的忧虑。1959年,“农复会”主委蒋梦麟发表“让我们面对日益迫切的台湾人口问题”一文,阐述推行家庭计划及节制生育的必要性,引发各界热烈讨论。1964年,当局全面推行“家庭计划”(即计划生育),倡导避孕,提出“子女少、幸福多”“一个不算少,两个恰恰好”等口号。
1967年,台湾提出“五三”口号,希望民众婚后3年才生育、间隔3年再生育、最多不超过3个孩子、33岁前全部生完。从1971年起,每年11月为家庭计划扩大宣导月,提出“两个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样好”等口号;倡导理想的结婚年龄为男28岁、女25岁。
此后,台湾育龄妇女的生育率逐渐下降,成功缓解人口增长压力,受到国际社会好评,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前来“取经”。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人口增长率开始持续下降,1991年首次降至1%以下,2001年为0.6%。
为挽回下滑的生育率,台湾当局于1990年修订“人口政策纲领”,提出“两个恰恰好,三个不嫌多”的口号,鼓励妇女生育。后来,又提出“两个孩子很幸福,3个孩子更热闹”的口号。
但是,台湾的生育率并没有止跌回升,近年来更是屡创新低。从1996年至2010年,台湾年出生人口数从32万多人降低到了16万多人,生育率多次在全球“吊车尾”。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