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江苏、安徽等试点地区以均等化、多元化、一体化直面城镇化难题——
看“三化”如何解“三难”

图为繁忙的广西北海侨港镇电建渔港和北海国际客运港。近年来,该市工业化、城镇化成果丰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据权威预测,我国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能否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常住人口进得来、住得下、有保障,是城镇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其中,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产城咋融合又是城镇化无法回避的三大难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提高城镇化率,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以及如何实现产城融合,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其实,如何破解城镇化三大问题的探索从未间断过。特别是去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启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时至今日,已近一年。一年来,这些试点地区在突破上述三大难题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又收获了哪些可供复制的经验?
人到哪里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能只是简单地解决身份问题,而要让农民工在城市里进得来、住得下、有保障,使他们享受与市民相同的待遇,使其安心‘扎根’城镇。”安徽省合肥市常务副市长韩冰说。
近年来,合肥市分类放开了落户限制,明确在市区有合法稳定工作3年、社保缴纳2年即可落户;县城有合法稳定工作1年、社保缴纳1年即可落户。同时,加大保障流动人口权益,将基本公共服务向居民延伸,按照居住年限,在就业、子女就近入学、申请保障性住房、参加城镇职工社保等16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方面提供相应的“市民待遇”。
福建省晋江市制造业相对发达,吸引了外来人口100多万。类似这样的城市,在我国还有不少。它又是如何突破市民化难题的呢?据晋江市常务副市长许宏程介绍,该市以“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盖”为理念,提高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
不过,要实现外来人口市民化,各地面临的最大压力仍然是资金问题。根据测算,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城市,是城市的建设者。这些人口的市民化,必然需要地方财政进行相应的投入和成本。各地应按中央部署,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好人口市民化的资金分摊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2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了具体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深圳、成都等特大城市、大城市都明确提出了积分落户办法。专家建议,当前,国家可以考虑在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行专项债。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