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溯源历史根脉 聚焦城市更新
为什么说天津工业的起点是在“三条石崛起”之前?一百多年后,天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优势与核心是什么?11月8日,一场关于天津工业历史的溯源、对当前及未来城市更新探索的“读懂天津”文化沙龙,以学者分享、业内对谈的形式,在智慧山艺术中心举办。
从安庆内军械所、苏州炮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到天津机器局,一系列老照片吸引了现场观众的注意力。活动主讲人、天津近代史研究专家周醉天以《铸基百年·匠心津门:漫谈天津工业文明承继与突破》为题,首先从19世纪中国工业发展肇始的宏观角度,溯源天津工业的历史进程。
周醉天介绍,1866年在天津筹设的天津机器局,“位于今天津市河东区东局子,是近代中国北方重要的军工企业,以生产火药、子弹、炮弹为主,也曾尝试仿造潜水艇和炼钢。”而三条石地区在庚子事变后,因天津机器局被毁,部分技术人员流散至此,才逐渐形成小规模的修船和铁器加工业。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民用工业企业,开创了股份制与股票发行的先河,“总部设于上海,但属天津主导的项目”;开平煤矿的建立源于轮船招商局对煤炭的巨大需求,这也推动了唐山城市的诞生;1872年起清廷派遣120名“留美幼童”,其起因与天津密切相关,“多数人回国后在天津从事电报、铁路、医疗等事业,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人才基础,如赫赫有名的詹天佑、唐绍仪等。”周醉天认为,天津工业史实体现了“开放—改革—工业化”的历史逻辑,“通过系统推进工业、交通、教育建设,天津成为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策源地。”
“一部天津工业发展史,就是半部中国工业发展史,而天津工业发展史的体系与内容依然非常庞大、复杂且丰厚。”活动现场,周醉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溯源历史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发展,才能助益于现状、指引未来,这是历史学的应有之义。
围绕天津工业遗存的现状与发展,天津建院城市更新院院长李欣等现场嘉宾,在座谈中纷纷表达观点,认为当前城市更新的核心是从高速增长转向内涵式、存量发展模式,工业遗产作为承载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特殊资源,具有独特价值,但其改造和再利用需要高成本投入,以及专业的策划、规划与运营能力。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我们将其扩展为工商业建筑及非建筑类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周醉天对记者说,天津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工商业建筑遗产数量众多,这是突出优势,“保护与利用的不仅仅是建筑和器物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与梳理历史文化内涵,承继工业文明的精神内核及本质文化意义,从而才能对当下与未来的发展有所指导与助益。”
在天津,棉3与天美艺术街区等项目,已经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在单纯修缮无法激活建筑生命力的情况下,天津正通过功能植入和持续使用让老建筑“活起来”,使其重获精气神。保护应以“用”为核心,实现“以用促保”。未来的城市更新需政府引导、企业实施与公众共同参与,周醉天建议,针对各区分散的“遗存资源”,需在统筹规划中发挥各自特色,形成矩阵式力量,“在城市文商旅融合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
(单炜炜)
(审核: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