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岗”扑面而来,“银发”余热仍“生辉”
当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成为社会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低龄老年人正选择“退而不休”,开启职业“第二春”。
时值重阳节,记者调查发现,在“6060”新生代老年人(20世纪60年代出生、60岁以上)整体素质提升、互联网招聘平台资源匹配的协同驱动下,南京地区的“银发岗位”不仅在数量上显著增长,更在结构上经历一场质变——从传统的保安、保洁、保姆等“体力型”岗位,转向顾问律师、财务主管、技术专家、招商合伙人等“技术流”岗位,部分职位最高年薪已逼近50万元。这不仅打开了个人职业发展的新通道,也为重估银发人才价值、重构年龄友好就业生态、应对老龄化挑战探索可行路径。
价值重估:“高薪技术岗”扑面而来
在传统认知中,老年人再就业往往与“三保”——保安、保洁、保姆画上等号。然而,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猎聘平台数据显示,其退休再就业招聘专场当期新增2403个职位,其中南京地区职位数近百个,包括律师、会计、医生、工程师、机械设计顾问、产业招商合伙人等,且职位薪资竞争力不容小觑。
比如,某银行招聘授信审批专家顾问,强调为“退休返聘人员”,月薪达到3万—4万元;某专业技术服务公司返聘“退休注册岩土工程师”,开出的月薪为2万—2.5万元;某投资机构在南京招聘“家族办公室—城市业务负责人”,月薪为2万—3万元,要求求职者在金融机构从业20年以上并担任过管理职务,“已退休或者准备退休者优先”。
记者登录人才招聘网站——前程无忧,以“退休”为关键词搜索,网站涌现数百条岗位信息。其中,南京某知名钢铁公司正在招聘“设备改造资深专家”,要求应聘者“58岁以上,大型钢铁公司设备管理20年以上经历,退休返聘优先”。岗位职责包括推动设备创新与修旧利废,直指生产效能提升,月薪为6000元—1.2万元。
此外,灵活就业形态也为银发人才提供了新选择。某投资咨询公司招聘“资深退休润滑技术研发顾问”,采用项目合作模式,实行“项目合作费+绩效奖金”模式,既满足企业阶段性技术需求,也为退休专家提供了弹性工作选择。
双向奔赴:从“用工”转为“用能”
“银发再就业”浪潮的背后,是招聘企业与老年求职者之间的“双向奔赴”。
今年初,何燕正式退休。在经历了短暂的旅行和休闲生活后,她感到“心里空落落的”。于是,她通过招聘网站重返职场,在一家不足百人的民营企业担任财务主管。“退休前,我负责几百号人的公司财务工作,现在做起来得心应手,并不觉得累。”她表示,“既有收入,生活也更充实,何乐而不为?”
何燕的选择并非个例,“再就业”需求在低龄老人中广泛存在。记者调查发现,通过工作保持社会联结、发挥专业余热、补充家庭收入,是他们重返职场的主要动因。这一现象也与相关数据相呼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3年调查显示,全国60至69岁低龄老年人中,有45%明确表示有就业意愿。
与此同时,企业的用人理念正从基础的“用工”向更深度的“用能”转变,银发群体所承载的经验价值被推向台前。
一家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向记者坦言,以“6060”群体为代表的银发人才,具备深厚的职业积累、成熟的技能体系与丰富的行业资源,是企业不容忽视的“高质量劳动力储备”。“公司部分需要长期技术沉淀的岗位,年轻人短期内难以胜任,或求职意愿较低。老年人再就业并非挤占年轻人的机会,而是在填补结构性的人才缺口。”该负责人强调。
江苏某文化产业集团在公开招聘“企业管理副总经理”时,也明确表示“有思想、有追求的离退休人员是企业的财富”。
此外,根据现行规定,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再就业,企业无须为其缴纳社会保险,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综合人力成本。
前程无忧南京某人力资源专家也透露,此前有再就业意愿的退休人员获取就业信息途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通过朋友、家人、亲戚的介绍。同时,互联网招聘平台也较少涉足针对老年群体的招聘专场或岗位定制,这导致不少退休人员难以对接合适岗位,甚至出现年轻人在社交平台“替父母求职”的现象。
“腰部”断档:期待新职位“破土而出”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针对老年群体的岗位主要集中于低门槛的服务业和高门槛的专业技术岗,市场更为迫切需要的“腰部岗位”稀缺。
前述前程无忧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资深专家、学者型退休人员往往成为企业争抢的对象,几乎无须“主动求职”。一些学历不高、劳动技能不突出的老年人,则稳定从事基础服务岗位,成为不少用人单位眼里的“香饽饽”。
相比之下,覆盖面更广的“腰部岗位”是适配难点。尽管老年求职者在薪酬期望方面具备一定竞争力,但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和商业模式时,其思维敏捷度与学习适应性成为企业考量的主要顾虑。
业内人士判断,随着银发经济在互联网产品、文化旅游、线下服务等领域的深入发展,一批更贴合老年群体特质的新兴职位正加速涌现。这些岗位不仅拓宽了老年人的就业路径,更推动其从“被服务对象”转变为银发产业的“共建者”。
今年5月,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提出“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或人才市场,培育发展面向银发经济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引导用人单位依法保障其招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
让更多低龄老年人拥抱“幸福职场”,不仅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将其转变为构建更健康、更繁荣、更具韧性社会的发展机遇。
激发“银发”力量,余热仍将“生辉”。
(审核: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