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含金量” 顶级奢华馆中藏
近期,国际金价不断攀升,引发了新一轮的“囤金”热潮,大家的采购偏好五花八门,金项链、金手镯、金豆子、金条、金币,买什么的都有。
有网友开玩笑说,中国人一到某个年龄,便会自动解锁对于黄金的热爱。其实,中国对于金子的偏爱自古就有,因为金子可不仅仅是亮闪闪的金属,它既是实实在在、能买卖交易的“硬通货”,更是彰显身份、寄托情感的“软实力”。
含金量99%!
这个金兽很萌很贵重
黄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就是证据。这只素圈耳环距今约4000—3800年。夏商两代约一千年,中国境内出土黄金仅千克,二里头遗址和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玉器和铜器,没有发现金器,表明金器还不是夏商王朝崇拜的重要对象。
周代特别是东周,黄金大量出现,至秦汉形成了玉振金声的局面。其实春秋战国时代黄金制品已风行诸国。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出土金纽索环、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金盏、浙江绍兴战国墓玉耳金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大量金银器的出现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秦、楚两国率先进入“黄金时代”,后来,“金玉同盟”则成了汉唐文化的主流。
南京博物院历史馆一楼的镇院之宝展厅中,灯光下,观众可见一只金光闪闪、表情呆萌的“大猫”头枕两爪,身体蜷伏成一团,两只圆睁的眼睛炯炯有神,神态十分警觉,似在守护着极为重要的东西。
金兽重达9.1公斤,含金量99%,是目前我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称为“镇护之宝”。它原本“沉睡”在江苏盱眙南窑庄的泥巴地里,1982年,村民万以全在挖水渠时意外发现。
金兽中空内凹,刻有“黄六”两字。虽作隶书,但不失小篆遗风,是铸成后再刻的。字迹细小,但很清晰。
据南博研究馆员杨海涛介绍,金兽出土后,专家对金兽用途的猜测主要分为几个流派:第一个说法是镇,比如席镇,用来压天子席子的四个角;第二种看法认为金兽是用以镇库,也是国家财富的象征;第三种说法则认为,金兽是一种类似秤砣的度量衡权器,用来衡量重量。从目前考古结果来看,金兽作为镇库的可能性较大。
顶级奢华!
一副头面半副身家
明朝前期,官方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并限制金银流通,后来随着纸币不断贬值,白银逐渐成为民间主要流通货币之一。与此同时,黄金主要作为稀有保值物被储备,给予老百姓满满安全感。
然而,金子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吉祥美满的期盼。明朝将中国传统首饰艺术推向发展高峰,朝廷专设银作局监管皇室金银器制作,并集中全国顶尖匠人进行生产。明朝首饰以其丰富式样与超凡工艺,刷新了古代首饰高度,它们不仅是华丽的装饰,更是明朝人穿搭哲学的生动体现。
“一副头面”是明朝已婚女子极富特色的高定首饰标配,通常指插戴在鬏髻(一种以头发、金银丝编织成的网帽,用于罩住发髻)周围而装饰题材一致的各式簪钗。完整的头面由挑心、分心、掩鬓、顶簪等组成。
出土于南京江宁将军山沐斌夫人梅氏墓的嵌宝石金头面,像是穿越时空的华丽宣言,让人一眼感受明朝的不凡审美。占据“C位”的挑心装饰于发髻正面,三层金托之上红蓝宝石交错镶嵌,光彩照人。插于发髻顶部的顶簪既起支撑作用,本身也是一朵嵌满宝石的四层金莲。发髻后方的分心造型如起伏山峦,镶嵌近二十颗宝石。鬓边一对掩鬓呈如意云形,红宝石、蓝宝石、猫睛石、绿松石、紫水晶的搭配五彩斑斓。此外,金头面中还包括一支金簪。整组头面雍容华贵,反映出明人对美的极致追求。
明朝南京,男子的身份认证和时尚单品也用“一副”做单位——一副带板。明太祖朱元璋曾确立冠服制度,规定公、侯、驸马、伯、文武一品官员佩玉带,二品用犀带,三品、四品用金带,五品用银钑花带,六品、七品用银带,八品、九品用乌角带。出土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的这组明朝云龙纹金带板共20块,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反映出明朝官服体系的严谨与礼制文化的深厚,也标志着墓主尊贵的身份和地位。
颜值圈粉!
“文物首饰”成博物馆文创一大卖点
曾几何时,冰箱贴是年轻人打卡博物馆的标配纪念品。如今,一股新潮悄然兴起。将博物馆馆藏文物元素进行复刻的文创饰品,正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清单上的新选项。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在刚刚过去的暑期足够“吸睛”。特别是对于女孩子来说,在展览的文创空间还能买到江苏各大博物馆的文创明星产品,比如“金枝玉叶”手编挂件,还有“喜乐蜘蛛”,这款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源自南京市博物总馆馆藏的明代嵌红蓝宝石蜘蛛形金簪,蜘蛛垂丝而落的景象寓意“喜从天降”。“灵感来自明代嵌宝石金冠饰的文创产品卖得也特别好。这款文创产品提取文物中花叶交叠的灵动造型与宝石镶嵌的层次美学,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构为兼具古典韵味与极简线条的胸针形态。这款产品我们还有升级款,是用真金真宝石做的。”文创空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比起普通饰品,博物馆里的文创饰品更能带来情绪价值。“古典的中式优雅都溢出来了,小小的首饰仿佛可以连接古今,带我领会老祖宗的智慧和审美。”一位来自苏州的游客对记者说。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