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之间开“盲盒”,要把秋天“捡”回家
人间秋色美如画,满目落叶胜春花。一到秋日,南京就红橙黄绿交相辉映,宛如大自然的“调色板”。
随着“捡秋”潮兴起,近日,不少人已经出动,走入秋色中,山坡上、丛林中、野道边都是他们寻寻觅觅的身影,泛黄的落叶、掉落的野果、带刺的板栗……山野之间开“盲盒”,要把秋天“捡”回家。
“捡”个秋天带回家
所谓“捡秋”,原指捡拾秋收之后的遗漏,如今,“捡秋”已成为一种新兴户外活动。出门捡拾秋景,将掉落的树叶、花朵、果实等捡起,带走作为装饰,或拍上唯美的秋色照片。带刺的板栗、飘落的黄叶、酸涩的柿子等都为“捡秋”提供了无限可能,而南京丰富的山景野趣资源更为“捡秋”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体验。
“八月不炸九月炸,秋天到了,快来幕府山捡野生‘八月炸’。”近日,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纷纷发表类似的笔记。
9月28日上午10点左右,记者从水吉路拐上幕府山,不时看到三三两两的游客徒步“捡秋”。53岁的李先生拎着一只帆布袋迎面走来,他的袋子里装了捡拾的一些野果、落叶等,特别显眼的是几个较大的野生板栗,他说,这两年,幕府山的“八月炸”吸引了不少人过来捡,“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一边捡拾‘八月炸’,确实很有意思。”
据介绍,所谓“八月炸”,又叫八月瓜,因其农历八月成熟后果实自动裂开而得名,在长江流域较为常见,它的果实可食用,还具有观赏价值,是当前季节的特色水果。在社交平台上,一些网友表示,南京的幕府山上有多处可以捡到野生“八月炸”。
记者顺着一条野道下去寻找“八月炸”,因雨后不久,野道泥泞难走,并没有发现“八月炸”的身影。后在同样寻找“八月炸”的游客胡宏伟带领下,才发现一处“八月炸”生长区域。此刻,长约半掌的“八月炸”挂在一根高四五米的藤蔓上,而这根藤蔓附在一棵高大树木上。同行游客胡宏伟介绍,“八月炸”裂开后,里面是白色果肉,吃起来口感嫩滑,口味香甜,深受户外爱好者喜爱。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用图片或视频表达他们捡“八月炸”的感受,有网友表示,孩子看到在森林深处的藤蔓上挂满了“八月炸”时,眼睛里的光芒惊喜又兴奋。还有网友表示,真的太幸运了,发现了不少“八月炸”,品尝到了甜丝丝的感觉。
“捡秋”就像开“盲盒”
“捡秋”的乐趣不仅在于幕府山的“八月炸”,还有老山的野生板栗。网友“凉”发帖表示,秋天的老山,板栗和核桃很容易找,但她也提醒大家,板栗多在林子深处,要穿长袖长裤戴好手套。还有一些网友则提供了野生板栗“出没”的路线图,“关键要有快乐的心情,老山的秋天很美,我在路边的草丛里找到了不少掉落的成熟板栗,真的是意外惊喜。”
捡秋的形式多种多样,市民郭爱华喜欢在秋天捡拾紫金山的落叶,“东郊的紫金山到了秋天,随便走走停停都能发现很多特别美的落叶。”她说,每年这个时候,她特别喜欢从下马坊进山,沿着绿道边走边逛,她觉得,秋天的紫金山,枫树、银杏、乌桕、梧桐等各类树木相继变色,从翠绿过渡到金黄、橙红、深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每一缕清风都带着秋天的诗意,每一片落叶都藏着自然的故事,很喜欢这些落叶。”
不管是胡宏伟、郭爱华,还是记者接触的其他一些市民,他们都感觉“捡秋”就像开盲盒,“有时费尽心思寻觅不得,有时突然一抬头就发现大自然给了你意外惊喜。”以记者寻找“八月炸”为例,问询和寻找多个地点也没有找到,后在一位户外爱好者帮助下突然找到了“八月炸”,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安全第一,“捡秋”不“伤秋”
不过,“捡秋”这一户外活动方式也并非全是美好回忆。近日,陕西多名网友发帖称,近期秦岭野生板栗成熟,网上流传不少“捡秋”“捡板栗”路线攻略,吸引不少游客前往。因人数众多,导致多地出现大量采摘行为,甚至有人用麻袋装板栗。对此,秦岭生态环保部门回应表示,只要不进入秦岭生态核心区,可以采摘野生板栗,倡议游客适度采集。
记者在采访时,也发现有少数游客带着工具,采摘树上并没有成熟的野果。更多游客则向记者表示,要倡导文明“捡秋”,不摇树不折枝,更不强行打落树上果子,另外,不要在林间丢弃垃圾。
“捡秋”的乐趣在于“拾自然之馈赠”,而非“取自然之所有”。专家提醒,除了要文明“捡秋”,还要做到“安全第一,‘捡秋’不‘伤秋’”。
此前,南京林业大学田如男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市民可以捡一些植物的叶子,比如悬铃木、鸡爪槭、黄连木、麻栎、无患子、鹅掌楸等,也可以捡拾松果、板栗、七叶树、无患子、栓皮栎、喜树、南酸枣等植物的果实。田教授同时提醒“安全第一,避免到危险区域‘捡秋’”“避免误食,捡到的果实并不都适合食用”“避免受伤(如被板栗刺伤)”等。
实际上,误食野生果实的案例此前曾发生多起。据此前报道,有人在食用野栗子后,出现腹胀、无力、恶心等症状,肝酶指标达到了1000以上,有进展为肝衰竭的风险。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