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赶潮 河南“老字号”奔向新未来
提起“老字号”,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在人们印象中,它们是街巷那家飘着浓郁羊肉香气的合记烩面,是皮薄透汁、鲜而不腻的老蔡记蒸饺,是绵酸细腻、醇厚柔和的皇百界米醋……这些令人难忘的老味道承载着几代郑州人的深刻记忆,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着鲜活和回味。
“老字号”品牌光芒四射、老技艺守正创新、老生意渠道悄悄焕新……经历过岁月长河的风雨洗礼,一个个河南“老字号”正在焕发着蓬勃生机。
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消费潜力大,基础条件好。”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华老字号(河南)博览会上,不少专家学者、业内人士这样诠释着“老字号”的内涵。
历久弥新,蒸蒸日上。在日新月异的当下,“老字号”更应坚守传承之根、勇拓发展之路。
河南,拥有许多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深厚、品质过硬的老字号品牌,涵盖饮食、医药、工艺等众多领域。如中国毛笔行业的开山之祖“汝阳刘”毛笔;全国调料界的龙头品牌“王守义十三香”;医圣张仲景创立的“仲景”品牌拥有者宛西制药;盛行唐朝、闻名于世的“高家三彩”的唐三彩技艺;始于唐、兴于宋,表里如一的金谷轩绞胎瓷……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孕育“中华老字号”65家。
商都郑州一直重视本土“老字号”发展,助力“老字号”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彩。据郑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商务部启动振兴老字号工程以来,郑州市广泛宣传动员,认真组织开展“老字号”调查摸底,并认真指导企业参与国家级和省级老字号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河南老字号”17个、“中华老字号”5个。
放眼河南,“老字号”正在向新向好、拔节生长。“目前,河南省商务厅先后认定了8批272家省级老字号,上线了老字号数字博物馆,指导开设了首家河南老字号(非遗)体验中心、老字号非遗市集,持续组织开展老字号嘉年华、老字号中华行等活动。”河南省老字号协会会长康明轩表示,河南老字号品牌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
老技艺迭代新表达
9月15日下午,记者走进中铁·泰和里唐宋梦华主题街区的河南老字号(国潮精品)体验中心,只见琳琅满目的“老字号”产品让浓郁的“匠心”气息扑面而来,“皇百界”采取石磨水代法工艺的石磨香油,瓶身精致、配备礼盒包装;“高家三彩”源于洛阳唐三彩的古老文化和千年技艺,其文创产品唐三彩小妞圆润饱满、憨态可掬……不少市民一边观赏,一边发出感慨:河南“老字号”的技艺不断在传承中创新,产品尽显“老字号”的新风采。
郑州本地孕育出的“河南老字号”双桥酒更是一个“显眼包”。古朴的包装上印着“郑州味道”“火车拉来的城市”“千年商都天地之中”等文字,上面布满了金水河、唐子巷、德化街等的画面,娓娓道出了“老字号”的地域特色。
据中铁·泰和里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围绕“医在老字号、美在老字号、食在老字号、饮在老字号”四大主题,该街区已汇聚50多家“老字号”企业。在这里,“老字号”产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而是通过场景化、体验式的展示设计,让消费者能够沉浸式感受中原文化的魅力。
河南“老字号”的魅力在于“老”,生命力则在于“新”。不少专家学者建议,应正确把握好传统基因与创新迭代两者之间的平衡。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健说:“河南、郑州要以文兴业,深挖老字号的文化IP价值,讲好品牌背后的中原故事。”
老生意打开新市场
当前,诸多“老字号”正处于品牌焕新与数字升级的关键阶段,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这既是面临的新挑战,更是难得的新机遇。
迎着数字化浪潮,河南“老字号”纷纷“触网”转型。打开手机购物软件,可以发现怀山堂、百年白记、卢师傅等一批河南“老字号”入驻了多个线上平台,并赢得了成千上万的回头客。凭借互联网平台,这些老生意打开了新市场,在新消费时代中重构了“老字号”商业生命力,带动河南“老字号”的魅力在线上平台持续散播。
在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数字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董邓艾看来,老字号的数字化转型,从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文化的传承;从不是对已知的探索,而是期待未来的绽放。当下,探索老字号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需要跟随Z时代步伐找准产品与营销的新生态。她给出中肯建议:一要强化创新与引领;二要强化协同与凝聚;三要强化开放与拓新,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更好地满足当代生活,让年轻一代直观感受老字号“百年品牌”背后的时代故事。(成燕 孙婷婷)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