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行随身好物 真讲究!
身份证、手机、钥匙等,是现代人出行必备的物件。
那么古代人出门,会随身带什么呢?
明代“事件儿”
风雅和实用兼具
明代人的随身小物件,如钥匙、耳挖、牙签等,虽不起眼,却彰显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展示着生活的精致与便利。这些小物件在明代被称为“事件儿”或“事儿”。
所谓“事件儿”,便是指几件小工具与若干小玩意儿各自以链条为系合为一副,上由一枚“事件压口”总束。从名字上,似乎看不出什么道道,但是,它却是古人出门必备的小玩意。
在南京江宁明代沐启元墓就曾出土过一件精致的“金事件”,外观呈金质圆管状,金管上錾刻通景山水,画面中有两位身着袍服的男子在山水之间,配以松、竹、梅、凤凰等,纹饰精细复杂。据南京市博物总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金事件’的主人沐启元为明太祖养子、黔宁王沐英的后人,纹饰的设计应该也是迎合其喜好,表现墓主对从容闲适高雅生活的向往之情”。
细看“金事件”的内部,暗藏乾坤。管中内置耳挖、牙签、镊子和勺子四样卫生用具。外管上方有长长的金链,各样卫生用具均连于金链之上,可随身系带。管下端有圆盖,不使用时可连同金链全部装入管内,以保证卫生。金链的另一端呈如意云头形状,便于系在衣带上随身携带。这样的一整串佩戴在身上,是不是很像古代版的瑞士军刀呢?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事件儿”的要求,除了这种金管状“事件儿”外,古人还设计了许多样式较为华丽的“金事件”。比如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仕女形金事件”,整体的造型是一个手捧寿桃的仕女。这位小姐姐不仅长得好看,还是个认真做事的“讲究人”。她手捧寿桃,脸带微笑,腹内中空一条金链子贯穿头尾,用的时候一拉,腹内的耳挖和牙签现身,就可清洁齿间和耳中污物。用毕,将耳挖和牙签填回腹中,寿桃形的金饰塞在筒口,她又成为那个仪态万千的仕女。
“事件儿”的形制
可能源于“蹀躞带”
“事件儿”出现的具体时间不得而知,但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曾出土一件“铜事件”说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事件儿”配饰。
“事件儿”的形制来源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蹀躞带”。蹀躞带是指一种缀以垂饰的革带,革带上有带銙,銙上附有小环,从小环引出下垂小带,以便悬挂各种日常用品,方便骑乘。蹀躞带来源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胡服,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唐代成为男子常服的组成部分。《旧唐书》记载,“武官五品以上佩蹀躞七事。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雕刻用的楔子)、哕厥(解绳结的锥子)、针筒、火石袋等也”,足见其功能之多。唐代以后,蹀躞带的形制被保留了下来,实用的蹀躞七事渐渐演变为具有装饰意味的“事件儿”。
辽金之际,人们对“事件儿”的喜爱依旧不减,一直流行到元明。到了明代,最常见的事件儿种类俗称“三事儿”,即耳挖、镊子、挑牙。“三事儿”是明代口语中的俗称,通常只是泛称,实际上物件的数目可以增减,种类也有所不同。其主要构成包括勾环、链条、连接件、挂件等,有些还带有收纳筒,挂坠的物件通常为挑牙、耳挖、镊子。“事件儿”多半拴在汗巾角儿上,揣在衣裳袖子里随身携带,男女皆可使用。这从考古出土实物中也得到印证,江苏泰州明代徐蕃夫妇墓出土的徐蕃补服左边袖内有一块豆黄色素绸汗巾,汗巾一角系结的银“事儿”,即为一根银剔牙。
玉带底色
能看官阶
“事件儿”和“蹀躞”,在当时都可谓时尚单品,在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中,便出土了一件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盛唐时期,从皇室宫廷到普通达官显贵,均以佩用玉带为荣。从玉带的底色还能看出其官阶。据两唐书的记载,最高等级的玉带底色为紫色,整条玉带由十三块组成。而在每块玉带板的下方,带有能挂载小物品的小钩的玉带便被称为“蹀躞带”。
隋炀帝佩戴着十三环金镶玉蹀躞带,是带具系统中的最高等级,也显示出他对衣着打扮很讲究,很时尚。
到了明朝,有些“事件儿”成为纯用于装饰的佩饰。如北京南城右安门外明代万贵夫妇墓出土了一套金七事,上端以一根金链连着一片折合的荷叶,荷叶上相对立着一对鸳鸯,下端分别系坠七根金链,分别系着小剪刀、花鸟纹小荷包、宝剑、提梁荷叶盖罐、牡丹双凤纹小圆盒、带盖玉壶春瓶和曲状小锥。从其尺寸及外形上看,这些“事件儿”仅能起到装饰作用。
明中期以后,吉祥成为装饰纹样的流行主题。“事件儿”上悬挂的也不再是各种仿真工具,而是具有吉祥寓意的物件,比如荷花、葫芦、鱼等。这种装饰俗称“玎珰”“七事”或“玎珰七事”,为明代佩戴于裙裾上的装饰品。《客座赘语·女饰》曰:“以金、珠、玉杂治为百物形,上有山云题、若花题,下长索贯诸器物,系而垂之……或系于裾之要曰‘七事’”。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