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走进百姓家还有多远?
康复机器人帮助复健、护理机器人辅助翻身、情感交互机器人陪伴对话……机器人能为人类养老做些什么?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就此,近日记者走访了业内人士。
60岁的市民老高左手左脚偏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儿子高先生了解到一款康复机器人,就为父亲购买配置了一台。“第一个月就可以站立了。随后练习迈步,第三个月就可以走连续步。”高先生说。
“所有康复辅助器具类智能产品,都是为了尽快让患者能重新恢复正常。”康复师程宇宏受访时表示。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术的加速演进,机器人产业落地进入“快车道”,“家庭—社区—医院” 智能服务闭环将成为核心方向,从“身体”到“心理”全方位提升老人生活品质。一些健康监测管理机器人已在郑州多家养老院、社区和医疗机构“上岗”。
“老人佩戴智能型终端,利用智慧互联网医养信息服务平台,可在线上实现机构、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这样我们和子女都可以第一时间监测到老人最新身体状况。”郑州市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人员表示。
虽然形态各异的养老机器人在部分养老机构、家庭中陆续“上岗”,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居家养老照护中,养老机器人仍属稀罕物品。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公司生产销售喂饭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但因为信息渠道受阻,很多老人并不知道去哪里购买。同时,眼下的养老机器人多是单一功能产品,但老人的需求各异,养老机器人在日常护理、专业急救、指标判断等方面还依赖海量数据的加持。
与此同时,价格也是让老年人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动辄数万元的机器人价格,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养老服务机器人走入普通百姓家,产品价格还需进一步下探,商业模式还需进一步创新。”一家从事智能养老的公司负责人表示。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和人工智能培训师赵坤建议,可以用租赁取代购买,既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又能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此外,社会力量需成为养老机器人普及的“催化剂”。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呼吁,公益组织可尝试发起“机器人助老”志愿项目。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