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千年茯茶技艺托起乡亲“茶饭碗”
青砖黛瓦间飘来茯茶沉香,年轻学员围坐在一起,学习茯茶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咸阳茯茶制作技艺”的传承核心区,陕西咸阳在打造千年茯茶技艺“活态博物馆”的同时,也使茯茶产业成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新路径。
咸阳茯茶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发花”工艺(即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金黄色的冠突散囊菌)使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保健功效。随着时代变迁,这一古老技艺曾一度面临传承困境。
为了让咸阳茯茶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发展,当地政府、企业共同发力,加大培养和扶持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师徒结对等方式,鼓励年轻一代学习茯茶制作技艺;在保留传统工艺核心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茯茶的品质和产量;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多种新型茯茶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咸阳泾渭茯茶产业园,讲解员谢小青介绍,“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兼具历史厚度与国际认可度的“双遗”文化符号。
在茯茶制作传统工艺展示区,师傅们以模具压制茶砖,讲究“力度均匀、松紧适宜”,确保后期“发花”工序的菌群生长。如今,这种源自明代的手工技艺已被改良,由产业园自主研发的数压机,通过模拟手工力度与次数,将传统工艺标准化,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产业园工作人员马鸿玉告诉记者,现代化“发花”车间通过精准控制温湿度,使传统工艺与微生物发酵技术深度结合。科研团队正在探索茯茶在功能饮品、茶食品领域的创新应用,让古老茶类焕发年轻活力。
“非遗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要让它走进生活、产生价值。”谢小青说,目前,园区已形成“传统技艺展示+创新产品研发+文旅体验”的非遗传承链条,接待研学团队数万人次,让更多人看见了非遗的魅力。
目前,咸阳茯茶生产加工企业年产能近3万吨,带动两万余人就业。2024年,咸阳茯茶产值突破23亿元。
“这茶砖里有老祖宗的智慧,更有咱老百姓的好日子。”非遗传承人王萌感慨。重焕新生的千年茯茶技艺,正在泾渭大地上续写“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新篇章。
刘鹏礼 周永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3日 08版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