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又实惠,“剩菜盲盒”受年轻人追捧
7月16日上午9:30,“00后”上班族刘欣走进建邺区一家高档酒店全日制自助餐厅,熟练地拿出手机给工作人员扫码,领取餐盒并走进餐厅打包自己想吃的食物。“我就在附近工作,有的时候来得早,就会在线上抢一个酒店14.9元的自助早餐‘盲盒’,食物都是现做的,又便宜又新鲜。”她告诉记者,对于不想早起准备,又想吃得营养的她来说,从线上平台购买便捷又实惠的“剩菜盲盒”,成为解决工作日早餐的不二之选。
近日,“剩菜盲盒”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模式在年轻人中迅速走红。消费者以超低价格购买商家未售出的临期食品盲盒,既能享受拆盒的惊喜,又能减少食物浪费,兼具高性价比与环保属性。在社交平台上,体验过“剩菜盲盒”的网友纷纷晒单,直呼“太划算、太快乐”。
高性价比加未知惊喜,消费者狂晒单
记者在微信小程序搜索发现,“剩菜盲盒”的商品种类包括烘焙、轻食简餐、饮品、卤味熟食、零食小吃、果蔬等,通过线上预订+线下取货的方式销售。用户王璐在社交平台分享:“选择困难时,就干脆买一款‘剩菜盲盒’,省心又实惠。”价格优势与拆盲盒的刺激体验,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
据了解,建邺区这家高档酒店全日制餐厅,会根据当天餐品供应余量不定时上线早餐、午餐、晚餐“盲盒”,消费者可以用19.9—29.9元的价格享受原价88—168元的自助餐。每天限量发售的规则让抢购变成一场手速比拼,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年轻人晒出“战利品”“成绩单”。
高档酒店之外,平价消费场所也被这股风潮席卷。傍晚7点,西善桥街道一家烘焙店内,店员小刘正将当日未售完的点心装入统一纸盒。“黄油年糕、蛋挞、麻薯……每次来买,拿到的东西都不一样,但肯定超值。”刚下班的陈女士拿着预约码向店员兑换了当天的“剩菜盲盒”,“比单买便宜多了,像开奖,每次都能抽中我特别想吃的一款”。
便利店的盲盒同样实惠,记者通过平台线上下单了一个9.9元便利店盲盒,现场取餐时告知店员取件码,店员便开始在货架上挑选临期食品。“一般是保质期在明日零时前的。”店员介绍说,盲盒以盒饭、饭团、汉堡等保质期较短的食品为主。他帮记者挑选了一盒标价16.9元的茄汁牛肉蛋包饭、2个标价为2.5元的素包子和1根标价为2.5元的烤肠。递给记者时,店员特意嘱咐盲盒食物要当天吃。
有效减少浪费,新消费开启“双赢局面”
“过去每晚打烊,看着没卖完的点心被丢弃,心都在滴血。”西善桥街道烘焙店工作人员小刘算了一笔账:一盒正价14.9元的黄油年糕,加上三个蛋挞(约10元)和一袋麻薯(约18.8元),盲盒售价仅为11.9元。虽远低于单品总价,但相比直接丢弃,盲盒模式至少回收了30%的成本,极大降低了损耗。
对于商家来说,“剩菜盲盒”多以正价的1/3或更低价格出售,商品大多临近保质期,不销售出去的话只能当垃圾处理,通过盲盒形式至少能回收部分成本。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剩菜盲盒”相比于传统的降价促销,其内容和形式都更具趣味性,这恰恰反映出年轻人消费心理的变化。
消费者李潇潇说,她并不喜欢购买打折促销的商品,但“剩菜盲盒”的开箱惊喜让她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每一次拆封都是一次惊喜。“一个大学同学向我推荐了这种消费模式,一开始我只是好奇,想知道‘便宜’究竟能不能买到‘好货’。”李潇潇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买到的“剩菜盲盒”——以12.9元买到了4个面包,当时她十分欣喜,现在她每周会购买一到两次“盲盒”。
随着购买频率的增加,平台上显示的累计减少碳排放数据的环保标语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李潇潇。记者看到,平台显示,李潇潇已购买了42个“剩菜盲盒”,累计减碳146.4kg,节省1077元。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显示,以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7.8%的年复合增长率推算,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71亿元,临期食品零售已成为行业风口。
“‘剩菜盲盒’作为解决临期食品的促销活动,对减少食品浪费,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既为餐饮企业节约了成本,也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南京餐饮商会会长沈加华说。
潜在风险需警惕
多方协同促规范
尽管“剩菜盲盒”带来多重益处,但潜在问题不容忽视。
市民沈婉君分享了一次不愉快的体验:预订好盲盒后到店取货,店员却表示商品已售完,无法提货也无法立即退款。
网友“焦躁的鸡腿菇”在社交平台吐槽:“预订‘剩菜盲盒’取货时间为21:00—22:00,当天南京下着雨,21:03到店时,店员翻了半天表示没有临期商品了。”这类消费纠纷凸显了服务流程的不完善。
更令人担忧的是食品安全隐患。部分散装水果、蔬菜缺乏明确的生产日期标注,消费者取货时若未主动询问,有的商家也不会主动告知保质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沈加华认为,在看到“剩菜盲盒”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同时,要注意食品安全始终是行业发展的底线。如何兼顾环保价值与消费安全,需要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构建更完善的保障体系。参与商户必须严格履行主体责任,仅将处于安全保质期内、品质完好无损的余量食品纳入盲盒,务必清晰标明所含食品大类(如“烘焙套餐”“轻食组合”)、主要成分或忌口提示、最佳食用时限,并在显著位置注明“余量食品,介意慎拍”,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安心。建议监管部门尽快牵头制定相关文件,明确食材选取、分装时间、储存条件(尤其是需冷藏食品的冷链保障)、保质期标识等关键要求。
“消费者的良好口碑是模式生命力长久的保障。”沈加华建议,参与商户及平台方还需精心设计取货流程,确保便捷有序;积极倡导“环保”理念,通过真实案例讲述余量食品的“新生”故事,引导公众以平常心看待并参与其中,逐步培育理性、包容的消费文化。
(余梦娇 杜莹)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