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 正向“六边形战士”迭代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从现在开始,在一旁陪伴老人打盹,倾听老人回忆青春的,可能还有养老机器人。
眼下,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被寄予厚望:协助老人行走、照护老人身体、陪伴老人缓解孤独感……这些过去只存在于科幻中的机器人,如何改变养老领域,未来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老年生活?
陪护、炒菜、洗头样样行
多地试水机器人养老
“小悉小悉,我是谁?”“你是胡淑姿奶奶。”“你是唐桂凤奶奶。”
杭州市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一个寻常的中午,胡淑姿和唐桂凤坐在一起,跟机器人“小悉”聊天。听见小悉准确地叫出她们的名字,两人笑得眯起眼。
“小悉”是一个外形偏卡通、憨态可掬的机器人,具有安全巡逻、视频通话、智能代送、健康检测、健康档案等功能。今年6月,“小悉”在杭州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正式上岗。
“老人觉得新奇,喜欢和它说话。嘴挺甜的,还会给老人讲故事,像机器人孙子。”杭州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院长助理董姗姗告诉记者,“小悉”是得力小帮手,能巡逻、视频通话、送小物品,前后摄像头和跌倒警报功能让照护更安心。
今年以来,围绕老年生活的多样需求,各种功能的养老机器人,在各地陆续试点推广、投入使用。
杭州智元研究院针对养老应用,推出了“踏山”和“搬山”两款产品。“踏山”主要为老年人髋关节提供支持,减少髋关节压力,让行走更有劲,爬楼梯也更省力;“搬山”专为搬运设计,护工在搬运搬护时就能大幅减轻负荷。
丽水市云和县百龄帮凤凰家园长者养护中心引进能炒2000多个菜的“小管事”炒菜机器人,解决了养老院厨师炒菜水平发挥不稳定的难题。炒菜机器人内置老年人菜谱,满足老人对口感和营养的需求。
此外,洗头机器人、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居家服务机器人……也先后在深圳、重庆、上海等地的养老机构投入使用。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陈知然表示:“从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情况和需求出发,养老机器人会是巨大的蓝海市场。”
功能应用一直在“进化”
或将助力老人融入社会
早在2016年,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就曾引进过5台养老机器人“阿铁”,其主要功能包括提醒服药、定时巡房等,能表演舞蹈和唱歌,能视频通话、播放电视节目,还可以通过手机APP遥控。
“阿铁”在当时看来已相当“高科技”,而现在面市的养老机器人,不仅机械部件更加可靠,人工智能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
“‘小悉’的身高是1187毫米,方便老人坐着跟它交流,特地设计的偏卡通外形也是为了让老人更有亲切感。”“小悉”的生产商骅羲科技创始人闫春秋告诉记者,“小悉”上岗后仍会根据实际使用进行升级优化,如增加自动抬头或低头的功能,让“小悉”直面老人。
“现在‘小悉’测血压、体温等,还是需要人工穿戴上测量设备,希望以后能更方便。比如它能不能自己就有手,握一握老人的手腕就能自动测量。”董姗姗说。在功能上,养老机构还希望“小悉”能做得更多。
“小管事”炒菜机器人也接到了新的需求,尽管它能做的菜增加到了3800多道,其中1800多道为老人餐。但老人想吃药膳,开发制作药膳的功能,也因此被提上了议程。
真切的需求正催生市场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同时,2024年全国新增30多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机器人工程”专业。养老机器人不仅国产化率高,且人才培养也日趋完善。
其实,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机器人,并没有标准答案。目前,业内主要根据需求将养老机器人分为三类:侧重身体机能恢复的康复机器人、提供日常照护的护理机器人、满足情感需求的陪伴机器人。
今年2月,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发布,以超前的眼光展现了机器人未来更多可能。
该标准的制定人马德军认为:“未来的机器人是可以有温度的。”在物理层面,用上“电子皮肤”,可以调节温度,并不会冷冰冰。在精神层面,养老机器人可以陪老人聊天,还可以通过语音、表情、交互等“感觉”到老人的情绪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助力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智慧养老产业“加速跑”
规模化落地仍需迭代突破
今年6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记者了解到,围绕康复照护、失智早筛、情感陪护、失能助浴等领域,浙江省内有多家单位申报。
骅羲科技也联合高校、养老机构报名参加。“政策导向很明确。”闫春秋说,近年来,我国正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可以看到是,一些机器人产品也存在界面复杂、响应延迟等适老化设计上的不足,导致老年人使用困难。
例如语音操控方面,“小悉”能听懂百种方言,但是吴语区方言较难准确识别,目前业内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也有专家认为,由于缺乏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交流,机器人只能替代日常照料的小部分基础功能,远不能与老人形成情感共鸣。
陈知然说,所有机器人中,最难做的就是养老机器人,如智能程度、行为控制精确度和老人的复杂需求等,都是现实难点。现在,许多专攻某一主要功能的机器人已经逐渐进入养老场景。未来,多功能集于一身的养老机器人应该会成为行业主流趋势。但要从一个单一功能的机器人变成全能型“六边形”战士,还需要有很多数据进行迭代和应用。
当前,养老机器人成本普遍较高,也是导致其大规模落地困难的实际原因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困难固然存在,但流行趋势已不可挡。
陈知然表示,仅在浙江省内,杭州、宁波等地都在机器人整机、相关配件以及大模型技术有所布局,预计随着电池续航、控制大脑、电子皮肤等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在未来3年至5年内,会在养老、医疗、物流场景中涌现出更多的应用。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预测,未来10年内,养老机器人的推广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试点推进期,先在一些养老机构、高端社区进行试点;第二个阶段初步分配期,一些中高收入家庭,或一些政府帮助的低收入家庭,先使用养老机器人;第三个阶段进入国家分配期,机器人会像家电一样普及。在这个过程中,养老机器人的价格也会逐渐下降。
养老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不会太遥远。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