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消费势能,多地花样“出圈”

2025-07-02 06:25 来源:国际商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城市要闻 > 正文

积聚消费势能,多地花样“出圈”

2025年07月02日 06:25   来源:国际商报   顾鸿儒

蝉鸣声声,国际游客漫步上海街头,探寻特色小店美味;细雨绵绵,全国视线聚焦江苏球场,观看球赛酣畅淋漓;晚风徐徐,现代轻轨穿过重庆小楼,八方来客共享奇观……这一幕幕多彩画卷,正是中国消费市场潜力不断释放的生动写照。

消费是产业发展的缩影,亦是市场活力的映射。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从传统消费向品质消费转型的趋势更加明显。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快速增长的入境消费,还是热力全开的体育消费,抑或是持续升温的文旅消费,都折射着中国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市场火热亮点纷呈。

释放消费活力,多地有高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回望上半年,全国各地千方百计增加优质供给,多措并举力促消费,成效不断凸显。近日,各地前5个月经济运行数据出炉。其中,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2.11亿元,同比增长1.4%,重返消费第一城;江苏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6%,增速比1—4月加快0.1个百分点;重庆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3.63亿元,同比增长4.7%……

“上海消费回暖的核心在于政策与场景的双重驱动,入境消费成为重要增量。夜生活节、国际邮轮节等活动吸引大量海外客流,直接拉动商圈零售额增长。同时,五五购物节推出的商圈精品推广节,通过国潮动漫、文化非遗等IP联动,刺激了服装、化妆品等悦己消费。”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国际商报记者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亦指出,过境免签政策放宽,叠加邮轮港配套升级,助力上海吸引大量国际游客,并以“邮轮+文化体验”推动免税购物、高端消费增长。

事实正是如此。上海边检总站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约115万人次外籍旅客通过免签政策入境上海,占入境总数五成,同比增长2.4倍。上半年,得益于免签政策红利,上海“入境第一站”吸引力增强,成为中外旅客更便捷、更丰富的出行选择。

上海不是特例,神州大地,消费好戏连台。6月29日晚,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下称“苏超”)结束了第五轮的争夺,场均现场观众3.08万人。早在今年年初,江苏省便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的若干举措》,进一步打通“流量变增量”通道。在此背景下,“苏超”横空出世,不仅踢出破圈“世界波”,更是撬动了一场文旅消费的“泼天富贵”。

“‘苏超’成效斐然,反映出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日益提升,同时也为消费市场注入了强大活力。该活动通过整合各类消费资源,营造出浓厚的消费氛围,有力地推动消费增长。其中,信息消费尤其是与AI相关的领域,成为消费爆发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前所长杨宜勇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重庆在促消费上也用心良多,最新的一个举措便是推出文化静心、山岳避暑、户外露营、清凉耍水和山城洞天五大主题避暑纳凉产品,上百家美食集市全天开放,围绕酒店住宿、旅游出行、餐饮消费等发放9000万元的优惠补贴,全方位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

“重庆的居民消费加速向品质化跃迁,体育娱乐、科技产品需求爆发式增长,家电以旧换新与智能家居深度融合,不断释放改善型消费新动能。”王鹏说。

“重庆消费活力多点迸发,除大力推进汽车等品类以旧换新外,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等升级类消费也表现突出。这得益于本地文旅融合战略,如将洪崖洞等景点与运动体验结合,推出夜跑打卡、山地极限运动等项目,激发了年轻群体的消费热情。”朱克力补充道。

激发消费潜力,施政路万千

当前,国内消费呈现较为明显的复苏之势。展望下半年,各地如何乘势而上,进一步巩固增长势头、挖掘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对此,业界专家学者分别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建言献策。

朱克力认为,各地促消费的重点在于场景创新与供需匹配。“比如,上海应进一步放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优势,可在进博会期间推出全球新品首发季,联动商圈打造限时免税店;同时,针对银发群体推出智慧养老消费套餐,挖掘银发经济潜力。江苏应进一步深化文体旅商融合,可借鉴苏州电竞经验,推广电竞赛事、智能体育嘉年华等,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同时,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县域商业体系,推动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下乡。重庆应强化首店经济与品质消费,引入更多国际品牌开设旗舰店;同时,依托8D山城独特地貌优势,创新打造悬崖餐厅、防空洞酒吧等差异化场景,联合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网红消费地标,形成线上‘种草’、线下‘拔草’的闭环。”

杨宜勇表示,综合各城市情况,促消费需多管齐下、精准施策,多维度释放潜力:第一,各地应立足自身消费特点与市场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第二,稳就业增收入强信心是消费的根本支撑。只有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对未来充满信心,才会更愿意消费。因此各城市应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三,以优化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为抓手,增强消费意愿与安全感。第四,抓新业态促下沉,关注新兴消费业态,如直播电商、共享经济等,推动这些业态向基层市场拓展,挖掘下沉市场消费潜力。第五,强化区域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消费市场的繁荣。“通过全方位的协同推进,各城市有望在促消费领域取得更显著的成效,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建议继续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如开展更多的夜间经济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同时,进一步推广绿色消费和智能消费,支持本地品牌和特色产品的发展。此外,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吸引更多入境消费,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消费体验和服务效率。特定城市可以根据其特色和优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促消费策略。”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下半年促消费需多点发力,持续打造特色消费活动,激发消费活力;深化体育文旅融合,培育新兴消费业态;加快县域电商建设,释放县域消费潜力;优化入境消费环境,吸引境外游客消费,多维度推动城市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看来,进一步提振消费要针对更深层的症结对症下药。“当前,企业亟待提振信心,建议相关部门以务实举措稳定预期,这对激活市场活力至关重要。经济预期呈现自我复制、自我实现的明显特点,企业信心提振与消费潜力释放紧密相连,因此既要发挥政府‘两重’投资带动效应,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提升居民收入,又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预防性储蓄倾向,通过多维度发力推动消费市场提质扩容。”贾康对国际商报记者如是说。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上海:哪些行业、哪类人才火爆就业市场?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许多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涌去了位于长宁区的上海世贸展馆。伴随着春的脚步,上海市人社局等部门主办的2025年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暨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在这里举行,拉开了“金三银四”求职旺季的大幕。与此同时,上海各区、各校也在密集举办各类招聘活动,春招市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详细]

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

从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无人机等一系列高技术制造业,到“嫦娥”探月、“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等战略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处处可见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力量的支撑。AI浪潮来袭,有“技”青年有兴奋也有困惑:AI究竟会带来一次技术赋能,还是会影响我们的就业机遇? [详细]

上海樱花节 错峰游玩,今年推夜间赏樱

每年3月在宝山区顾村公园举办的上海樱花节,是许多市民游客最为期盼的春日盛事之一。记者从昨日举行的2025上海樱花节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十五届上海樱花节将于3月15日至4月15日在顾村公园举办,活动主题为“海上樱缘 繁花似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