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獭”:大湾区发现五大水獭种群
5月28日是“世界水獭日”(World Otter Day)。水獭,是全球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晴雨表”。曾经遍布大湾区的水獭一度变成难得一见的物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水獭在粤港澳大湾区多地重现的消息陆续出现。
两年半前,红树林基金会(MCF)启动较为系统、全面的粤港澳大湾区水獭调查,本次调查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水獭调查报告及保护行动建议》于近日发布。
记者了解到,欧亚水獭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水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历史文献记载,欧亚水獭(Lutra Lutra)在种群数量和分布上都已严重缩减,但在沿海和内陆地区都尚有残存种群。沿海种群主要分布于深圳湾(后海湾)、淇澳岛、高栏岛以及横琴和澳门地区,内陆种群主要分布于惠州的东江及其支流西枝江流域。
大湾区分布有五大水獭种群
水獭,是一类适应能力出众的兽类,它们有可能出现在红树林、基围、池塘、沙滩、水库、城市公园甚至高尔夫球场等各种拥有湿地的环境之中。调查组告诉记者,作为众多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水獭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指示种和旗舰种。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区内江河密布、水系发达,可被水獭利用的生境十分广阔。然而上世纪50年代,水獭是我国出口创汇的珍贵毛皮兽,广东全省每年收购獭皮数以万计,产量几乎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同时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大批湿地退化、萎缩甚至消失,水污染和栖息地间连通性的阻断等,对水獭的生存环境和食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水獭种群进一步萎缩,曾经遍布大湾区的水獭变成珍稀濒危、难得一见的物种。
调查组介绍,保护好水獭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在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了做好水獭保护工作,本次调查从2022年10月启动,持续至今年4月。
本次调查发现,目前大湾区主要分布在深圳湾(后海湾)、淇澳岛、横琴—澳门、高栏岛、东江五大种群。
据悉,我国境内曾共同分布着欧亚水獭(Lutra Lutra)、江獭(Lutrogale perspicillata)和亚洲小爪水獭(Aonyx cinereus)3种水獭。欧亚水獭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水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欧亚水獭在沿海和内陆地区都尚有残存种群。本次调查未能发现任何江獭与亚洲小爪水獭在大湾区的现存证据。
调查组介绍,虽然欧亚水獭在大湾区的数量以及分布都已严重缩减,但本次调查仍然在18个网格的样线调查中确认了欧亚水獭的存在。在沿海地区残存的种群主要分布于深圳湾、淇澳岛、高栏岛以及横琴—澳门地区。内陆残存种群主要分布于惠州的东江及其支流西枝江流域。
深圳湾(后海湾)种群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的鱼塘是深圳湾水獭记录最为稳定的地区。2018年至2019年期间开展的一次水獭种群调查发现至少有7只水獭在这一地区活动。
在香港一侧,白泥至梧桐河之间的红树林、鱼塘等湿地近年来都有出现水獭的踪迹。深圳一侧,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也记录到水獭的出现,但发现频率较低。
此外,2024年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KFBG)在香港大屿山大小磨刀海岸公园的小岛上也记录到水獭的粪便,由于样本稀少且陈旧,尚不能确定其与深圳湾种群的关系。
淇澳岛种群
淇澳岛在历史文献中没有正式记载过水獭的存在,但这里不仅有欧亚水獭生活,在数十年前,江獭更有可能是这里的优势獭种。除了岛上的居民为调查组提供了淇澳岛水獭的信息,很多常年在伶仃洋不同海域捕鱼的疍家渔民也都提到水獭在淇澳岛甚为常见。
样线调查发现,目前淇澳岛的水獭主要出现在西北部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高栏岛种群
高栏岛位于珠海崖门口东侧,鸡啼门出口处,围垦与填海建设早已使高栏与南水镇相连。据岛上渔民介绍,高栏岛的水獭曾经十分常见。样线调查发现高栏的东部海岸地带仍然具有水獭的残存种群。
横琴—澳门种群
横琴岛位于珠江口西侧,面积106.46平方公里。
样线调查在南部海岸望香角一带仍然可以发现水獭痕迹。西部海岸的芒洲与二井湾湿地公园虽然在近年才建成开放,但其中发现的水獭痕迹却十分稳定和频繁。丰富的鱼类资源,便于水獭出入的低矮海堤以及夜间闭园的严格管理可能是水獭迅速占据此地的重要因素。
东江种群
东江是大湾区内陆调查中唯一发现仍有水獭生存的水系。样线调查显示,惠东县境内西枝江(东江第二大支流)流域水獭分布最为普遍与密集。此外,博罗县象头山也发现了水獭的踪迹,是内陆样线调查中发现水獭痕迹的最西限。
保护濒危之“獭”,调查组提出建议
对此,调查组对粤港澳大湾区水獭保护行动提出了建议。
增设“水獭食堂”,建立大湾区水獭遗传资源库及生态数据库。设立水獭专项研究基金,联合湾区高校及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开展水獭生态习性、栖息地需求、遗传多样性等基础研究,建立大湾区水獭遗传资源库及生态数据库;联合渔政部门开展电鱼、拖网等非法捕捞行为的专项管控行动。必要时,在水獭生活的区域增设“水獭食堂”,增殖放流本土鱼类以保证水獭的食物充足。
定期全域普查,划定与建设“水獭生态廊道”建议加强本底调查与长期监测。制定大湾区水獭调查标准,每隔5年或10年进行一次全域普查。在发现有水獭种群存活的区域,充分建立当地环保部门、保护地与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对水獭开展常规且持续的科学监测;修复水獭栖息地,划定与建设“水獭生态廊道”,减少河道渠化,以近自然的方式修复河岸植被与生态。
鼓励公众参与并记录,建设“水獭动态数据库”。举办水獭节、科学讲座,积极向公众与社区普及水獭知识,强调水獭保护的意义;在水獭这类分布广、监测难度高且依赖公众支持的物种保护中,公众广泛参与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联合并鼓励钓鱼、徒步以及自然爱好者等人群,在特定的APP或小程序上提交水獭活动痕迹(足迹、粪便、巢穴)、目击记录或影像资料,形成覆盖全区域的动态数据库。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