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绿化带里蘑菇疯长 不要采也不要吃
“杭州潮成这样了吗?绿化带里蘑菇疯狂冒头。”近日,读者@遥妈来报料,说看到绿化带长蘑菇了。@遥妈告诉记者,前天路过杭州星洲街时,看到路边绿化带一棵树下有好多白色小蘑菇:“震惊了,密密麻麻的白色小蘑菇,如葡萄串一般,从绿色海绵网格里钻出来。”
应姑娘则给记者发来了社交平台上一则热帖:“有网友在萧山拍到绿化带里的蘑菇,也是在一棵树下。”评论区还有网友吐槽这两天的杭州又闷又潮:“别说绿化带了,我都快长蘑菇了。”
昨天上午,记者在萧山飞虹路地铁站附近一处工地旁,找到了网友拍摄到的这棵“长蘑菇”的行道树。树底的蘑菇已经七零八落散落一圈,疑似有采摘翻动的痕迹。相隔约十米的第二棵行道树下,记者又发现了第二处蘑菇,两朵蘑菇细长,菌盖圆润呈褐黄色。
记者请教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赵琪。他解释道,夏天至晚秋这一时段,正是蘑菇季。最近杭州下过几场雨,温度和湿度条件都很适宜菌类生长,因此在绿化带看到成片的蘑菇并不奇怪。
他提醒大家,这些外表看起来“清纯”的蘑菇,可能掩藏着有毒的“心”。“不要随意采摘或食用路边的野蘑菇。”依据图片初步判断,赵琪认为网友和记者拍的伞盖般的白蘑菇是大青褶伞,它被称为“蘑界杀手”,有剧毒;而@遥妈所拍的细密如葡萄串的蘑菇,则可能是小鬼伞,同样为非食用菌。
赵琪告诉记者,一般城市草地上最常见的蘑菇便是鬼伞类。“工人们平时剪过的草在地上堆一阵子,太阳一晒就加热了,在湿热环境下捂一捂腐烂后,就是菌丝生长的理想基质。”
大多数野生菌仅凭肉眼或简单的鉴别方式,很难辨别有无毒性。赵琪说,“一朵蘑菇撂翻一堆人”并非一句玩笑话,建议最好食用人工栽培的蘑菇,或到具有野生菌经营、加工资质的餐厅食用野生菌。
(黄慧仙 邹宸)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