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菜园叩开都市人的田园情结

2025-04-21 06:44 来源:钱江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城市要闻 > 正文

共享菜园叩开都市人的田园情结

2025年04月21日 06:44   来源:钱江晚报   李沐子 于瓅

35亩菜地,300多名菜友,承载三代人的情感需求

共享菜园叩开都市人的田园情结

头戴宽檐草帽、身着素色T恤和宽松休闲裤的吴琳聪,手持沾满泥巴的铁锹,在杭州西湖区城郊的35亩“共享菜园”里忙碌着。

这位戴着细框眼镜的“都市农夫”,曾是浙江大学的一名行政人员。他用四年时间,将一片“荒地”打造成300多位高知群体的“精神自留地”,成为这一“共享菜园”的“地主”。

如今,种菜不再是城市中老年人的专属。从阳台盆栽到城郊租地,年轻一代正以更系统的方式实践着“归园田居”的梦想。在吴琳聪的“共享菜园”里,泥土与秧苗之外,藏着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深刻思考。

一分土地,承载三代人情感需求

近年来,“共享菜园”这种新兴的城市农业模式受到追捧,它允许城市居民租赁郊区的小块土地,用于种植蔬菜和水果,体验农耕生活。

以“共享菜园”为关键词在商铺平台上搜索发现,全杭州有17家相关商家,吴琳聪的“共享菜园”便是其中之一。

2022年初春,拥有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吴琳聪结束了在浙江大学的行政工作。“当时我认为生产资料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要素,而普通人最容易获得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作为土生土长的建德人,吴琳聪计划在杭州城郊承包一块土地种植草莓等经济作物。

然而,即便做过现场调研,也请教过有经验的朋友,吴琳聪承租的这35亩土地让他这个农业“小白”犯了难。“荒地里藏着数量不少的石块,清理石块用了整整三个月,投入30万积蓄,挖机师傅都劝我放弃。”

为了回笼现金流,吴琳聪在田边张贴了一张“共享菜园”的招租广告。没想到,2023年4月,首批5亩地在一周内被抢订一空,“有100多人来咨询,最后一亩地分成90份,被30多个人租走。”一年后,吴琳聪承包的这片土地全部满员,共有300多位“菜友”共享这片土地。

吴琳聪说,在这片土地上,他意外叩开了都市人深藏的田园情结。“目前菜友的年龄段在30至45岁之间,90%以上用户居住在方圆10公里内,最远的菜友距离15公里。”吴琳聪几乎与每位菜友都保持着良好互动,菜友中有四个孩子的全职妈妈,有身在更新速度极快的电商从业者,也有在家帮助子女接送孩子的退休教师……

吴琳聪发现,在1分地的方寸之间,同时承载着三代人的情感需求——老人寻回耕作记忆,中年人释放工作压力,孩子体验自然教育。

菜友,在泥土里找到生活的意义

只要天气晴好,吴琳聪会准时出现在菜园,在各个菜友的田间地头唠嗑。“你这个不能铺白膜”“这些是雄茭白结不了果”“番茄架杆太矮了”……两年前的农业“小白”吴琳聪,如今已成了大家口中的“吴老师”。

在300多人的“共享菜园”社群里,吴琳聪会提供各个季节所需的苗株、肥料、工具等的购买渠道,也会不定时供应当季蔬果以丰富大家对有机食物的需求,同时菜友之间的物物交换或冗余产品转售,都会发生在这个社群里。

与大众理解的半托管或全托管“共享菜园”不同,吴琳聪坚持让“每位”菜友亲自下地劳作,“亲手劳作后的汗水与收获,才让这片土地更有价值。”

记者穿越田埂,来到一片充满生机的菜园,头戴圆边草帽的曾鑫鑫正在观察地里刚栽下的番茄苗。曾鑫鑫是一位电商从业者,从业六年的她早已习惯当“情绪垃圾桶”,但高压工作下,她自己也需要一个情绪出口。

曾鑫鑫通过朋友介绍,租下了两块菜地,最初只是“试试看”,没想到第一次就收获了莴笋、青菜、芹菜,“那种成就感比爆单还强烈,整个人精神是愉悦的。”现在,这片田园成了曾鑫鑫对抗职场戾气的“秘密武器”,也成了她与8岁儿子重塑亲子关系的重要场所。

在菜园的另一头,浙江大学低温专家甘老师的故事则充满了生命的韧性。两年前,他被诊断出胆管癌晚期,医生曾预言他只有3~6个月的生命。化疗后的失眠和焦虑几乎将他击垮,直到夫人为他租下这块菜地。

起初,曾经只拿笔杆子的甘老师非常抗拒来地里。“甚至第一天,大蒜都是倒着种的。”甘老师笑着回忆,没想到劳作后,当天晚上睡得特别香,比跑步游泳都来得有效。

他指着自己的菜地笑说:“太阳晒透背,手脚不冰凉了,医生说我活到七八十岁没问题!”更让他惊喜的是,这些被他误种的大蒜竟然顽强地破土而出,而且长得别样的粗壮,仿佛在告诉他:生命自有其力量。

未来,“共享菜园”仍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都市人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催生了从阳台菜园,到家庭农场,再到“共享菜园”等多种模式。

“其实,‘都市农场’的概念在国内并非新鲜事物。”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曹康介绍,十年前,这种在城区范围内的非正式农业现象就已经出现:它多发生在老旧小区或待建地块,因物业缺失或管理不善,绿地逐渐变成菜地,但也带来了诸如景观不佳、施肥气味等问题,引发小区居民间的矛盾。

因此,都市农场在国内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曹康认为,一方面,城市内部缺乏正式的法定规范,允许居民种地的空间极为有限。另一方面,种菜需要日常的照料,对于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来说,每天往返的成本较高,这使得都市农场的受众群体相对狭窄。

但不能否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都市农场虽然不会成为一种全民趋势,但它为特定人群提供了一种释放田园情怀的出口。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还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曹康认为,当前出现的“共享菜园”模式,或许就是都市农场的未来。“虽然城市用地的规划性质明确,但在城乡接合部,这种模式仍有发展的空间。”

曹康认为,“共享菜园”是对城市生活的一种深刻反思。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共享菜园”不仅是一片绿色净土,更是一方充满人情味的温暖角落。

在曾鑫鑫的菜地里,偶尔会有隔壁阿姨来帮忙浇水,也会有山东大叔送来新研制的有机肥,甚至孩子们都会互相“串门”。“我们这代人,现在很多连住对门都不认识,但在这里,分享蔬果就像分享零食小吃一样自然。”她手机里存着最珍贵的照片,是去年冬天十几个菜友围着土灶吃火锅,“蒸汽糊了镜头,但每个人笑得特别真。”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上海:哪些行业、哪类人才火爆就业市场?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许多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涌去了位于长宁区的上海世贸展馆。伴随着春的脚步,上海市人社局等部门主办的2025年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暨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在这里举行,拉开了“金三银四”求职旺季的大幕。与此同时,上海各区、各校也在密集举办各类招聘活动,春招市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详细]

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

从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无人机等一系列高技术制造业,到“嫦娥”探月、“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等战略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处处可见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力量的支撑。AI浪潮来袭,有“技”青年有兴奋也有困惑:AI究竟会带来一次技术赋能,还是会影响我们的就业机遇? [详细]

上海樱花节 错峰游玩,今年推夜间赏樱

每年3月在宝山区顾村公园举办的上海樱花节,是许多市民游客最为期盼的春日盛事之一。记者从昨日举行的2025上海樱花节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十五届上海樱花节将于3月15日至4月15日在顾村公园举办,活动主题为“海上樱缘 繁花似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