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西来桥镇首用“木霉菌”技术 水稻丰收在望 绘就金色“丰”景图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江苏扬中市七万余亩稻田间满是沉甸甸的稻穗。在这片丰收图景里,该市西来桥镇西来村的一块田块格外引人关注——该市首个“木霉菌”技术试点水稻田如今丰收态势清晰可见。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稻田如棋盘般整齐铺展,水稻植株茎秆格外粗壮,穗大粒满。种植户们欣喜地发现,使用了木霉菌的田块水稻长势明显优于常规田地。
这项由南京农业大学团队历经近二十年潜心研发的前沿成果,如同为水稻请来了一位“土壤养生专家”和“根系营养师”,不仅让水稻根系更发达、茎秆更粗壮,更在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上展现出巨大潜力,为西来桥镇的粮食生产注入了澎湃的科技动能。
走进西来桥镇的水稻示范田,道路两侧的田块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侧是常规种植的水稻,长势尚可;另一侧则是施用了“木霉菌”菌剂的试验田,稻株明显更高更壮,叶片浓绿宽厚,稻穗低垂,颗粒饱满,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10月17日上午,南京农业大学沈宗专教授及团队来扬对该田块进行测产,为这一“科技赋能”的田块收成现场把关。在这片示范田里,水稻在育苗时基质中添加了促根型哈茨木霉菌剂。这种木霉菌犹如土壤养生专家,能够显著促进水稻根系生长。
据悉,这块水稻“试验田”面积共150亩,种植的水稻品种为扬粳糯2号,使用了功能菌哈茨木霉降解秸秆与促根增产等木霉菌联合秸秆灭火还田稻麦轮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经过专业测产,这块“木霉菌”技术试点水稻田的亩产为743.53公斤,相较于周边未采用该技术的常规水稻田,亩产提升近71.5公斤,增产幅度超10.6%。此外,该田块还参加了今年的稻麦高产优质片区建设。
走在扬中市西来桥镇的田埂上,沈宗专俯身金黄稻海间,仔细查看水稻长势。他常挂嘴边的 “有理有用”的科研成果,如今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沈宗专在现场就“木霉菌”技术给记者打了一个通俗的比喻,“土壤和我们的头皮一样,头皮不健康,发根就不坚固。”他告诉记者,通过扬中地区第三次土壤普查数据发现,该地区存在耕层浅薄的问题,农作物根系扎不到土壤深处。
而土壤是一切作物生长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土壤,再好的种子、再精细的管理也难有好收成。“我们使用‘木霉菌’技术就是希望能够像给土壤‘做养护’一样,让扬中的土壤能真正‘养得起’高产优质的庄稼。”
扬中市土肥站站长姚久琴在现场补充道,除了在水稻种植中大面积应用“木霉菌”技术,此前沈宗专教授团队还在扬中小麦种植中使用该类技术开展了小范围试点,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姚久琴表示,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探索“木霉菌”技术在不同作物种植中的作用,助力扬中农业突破传统种植瓶颈,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农户收益与产业效益同步提升,加速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扬中市西来桥镇此次大规模应用木霉菌技术,不仅是对一项新技术的勇敢尝试,更是扬中市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西来桥镇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积极与科研院所对接,搭建技术转化平台,将实验室的“金种子”播撒到广袤的田野上。
金秋的稻田,是希望的田野,更是科技与土地深情对话的答卷。在扬中市西来桥镇,150亩应用“木霉菌”技术的水稻正迎来开镰收割的时刻,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一个丰收年景的到来。这丰收,不仅体现在产量数字的跃升,更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从依赖化肥农药向依靠生物技术、依靠生态平衡转变;从追求“量”的增长向追求“质”“效”“绿”的协同提升转变。
科技赋能,绘就金色“丰”景图。随着“木霉菌”技术的深入推广,一幅根系壮、稻穗沉、米香浓的金色“丰”景图正在扬中大地上徐徐展开。西来桥镇以“木霉菌”技术为起点,走出了一条生态友好、农民增收的粮食种植新路径。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西来桥镇的粮食生产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
赵紫妍 赵君峰 姜华
(审核:叶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