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西来桥镇:凝“新”聚力“四链”融合 以人才引擎激活新质生产力
今年以来,江苏扬中市西来桥镇立足镇域产业实际,主动作为,以凝“新”聚力的姿态,积极探索实践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径,落好精准引、务实育、用心留、科学用“关键子”,通过“链”式思维破解人才供需错配、技能培训脱节、产业创新不足等难题,推动人才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教育资源向发展需求倾斜、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乡镇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内外”兼修,开辟人才引育新路径
聚焦产业发展提升引才精准度。坚持本土培育和“高位嫁接”相结合,持续引进海工装备、粮油物流、新技术制造三条产业链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瞄准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制造等新兴产业链,成功搭建4个本土人才工作站、10个海外引才工作站,引进国家级人才4人、博士13名;推进龙头企业、高端人才、核心技术等“关键要素”集聚,精准绘制科技人才图谱。
紧盯企业需求构筑资源强磁场。定期举办产业人才推介、集中培训、金融直通车等活动,与南京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深化“柔性专家”“星期天工程师”合作方式,促进“小而精”的人才项目落地。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成才孵化器。构建“产业工人—技能人才—技术带头人”梯次培养体系,通过专家授课、技术交流、师徒帮带等“订单式”“学徒式”培养,目前该镇储备1名国家级人才、10名省重点人才,加快汇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优势”。
“软硬”兼施,营造人才服务新环境
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以“书记项目”为抓手,牵头党群、招商、科技等部门共同组建的人才专班,出台《关于加速推进产业强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西来桥镇项目招引考核奖励办法》等文件,不断提升“双招双引”质效。
定期专题研讨部署人才工作,加强与上级组织、人社、科技等部门的对接,高效落实人才新政,持续完善人才引育留用的机制保障。创新“‘西’心办”营商服务品牌,常态化走访链上企业,摸排发布项目、人才、技术“三张清单”,开展项目落地、人才项目申报、金融助力等服务50余次,做好“个性化”“一站式”服务。
优化“雁聚西来”良好生态,完善消费、文娱、健康等基层设施,健全“住房无忧、医疗帮办、子女入学”的安居体系,打造“引凤来‘西’”亿阀人才公寓,建设“津创汇”众创空间,持续营造全社会爱才、敬才、育才的浓厚氛围。
“校企”兼顾,打造人才合作新高地
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联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畅通技术合作、成果转化渠道,组织赴南京、浙江、上海等地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9场,促成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扬中技术转移中心平台落户西来桥,签订实习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产学研合作协议10余项。
邀请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团队赴镇,围绕创新产品开发、加工技术改良等开展沟通交流,释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强大动能。加强与天津理工大学物联应用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靶向对接,创建省级技术中心3个、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构建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一体化“资源渠”,充分释放人才集聚效应、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这种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拔节生长,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多元实践,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四链’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互促进、协同联动的有机整体。展望未来,扬中西来桥镇将继续凝“新”聚力,通过系统谋划和精准施策,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让人才红利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为乡镇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努力走出一条“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乡镇振兴新路。
融合赋能,擘画乡镇发展新图景。扬中西来桥镇通过探索实践“四链”融合发展,不仅为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提供了有益的地方样本,更昭示着:只要找准路径、精准发力,广袤乡镇完全可以成为吸引人才、孕育创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热土。这条融合之路,正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镇现代化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如今,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扎根西来桥,本土劳动者的技能日益精湛,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创新点子不断涌现,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扬中徐徐展开。(董任 赵君峰 姜华)
(审核: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