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户外 不能说走就走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这个八月,几起意外令人心痛:1日,广东一家三口在广西北海赶海时遇险,父亲殒命;9日,8岁男童在云南大理苍山参加夏令营时走失,不幸夭折……如何将这些户外活动的风险降到最低?如何最大限度呵护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本期《民生周刊》采访了意外亲历者、活动组织方、业内专家、户外救援队员等,听他们讲经验、谈教训,以期控制风险、保证安全。
赶海:潮汐+天气 安全关键点
讲述人:事故亲历者、赶海活动领队
●真正的赶海绝非“提桶就走”,既要看懂潮汐表,也要时刻留意天气,每一步都得谨慎。
●有些滩涂纳入海洋范畴,有些则划归陆地,这就可能导致管理责任分散或衔接不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慧琪
赶海,这项古老的渔猎活动,正借助短视频平台焕发新生。某平台上带“赶海”标签的视频累计播放超千亿次,它逐渐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项目。然而,当传统的生存技能演变为蜂拥而至的休闲热潮,其背后的安全盲区逐渐浮现。如何在“收获”与危险之间找到平衡?
两公里的“滩涂逃亡”
近年来,“到北海红树林赶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旅游打卡项目之一,周边不少商户借此做起带队赶海的生意。
回想起8月1日那天在北海的赶海经历,彭月霖(化名)仍心有余悸,因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有一家三口被海浪卷走,这起意外登上热搜,有网友质疑家长“安全意识不足”,但彭月霖在决定成行前,所有的短视频“攻略”都只告诉她,赶海就是“好玩有趣”。直到出发前一天商家才通知她,要根据潮汐表安排次日的赶海时间。
有十年赶海经验的领队张智英告诉记者,了解潮汐表是安全赶海的关键,因为它清晰标注了涨退潮时间。“低潮位、滩涂露出面积最大时最安全。”
为避开烈日,彭月霖一家凌晨4点摸黑起床,他们到达时天还没亮,滩涂上已聚集了不少来赶海的家庭,其间有不少人乘坐摩托车往滩涂深处驶去,不断有司机在招揽生意。来不及多想,彭月霖一家也坐上一辆摩托车,颠簸近十分钟,停在离岸约两公里的滩涂上,他们学着视频里的样子弯腰挖起来。“当时海风很大,但我只觉得是靠海近,没太在意。”
凌晨5点多,四周仍是一片漆黑,彭月霖不禁打了个寒颤,但看到周围还有其他人,她稍微定了神。但没过5分钟,暴雨竟毫无征兆地砸下来。“那雨打在身上是真的疼,和平时完全不同。”她说,“四周灰蒙蒙一片,我们就如同站在海中央,随时可能被吞没。”
那一刻,彭月霖和丈夫什么也顾不得,拉上孩子就跑。“根本辨不清方向,全凭直觉在跑。”一片慌乱中,她孩子的鞋都跑丢了。就在一家子“疯跑”途中,一位摩托车司机恰巧赶来接应,他们慌忙上了车。一路风大雨急,海浪不断上涌,摩托车途中更几次熄火,所幸三人还是有惊无险回到岸上。
“摸不准”的天气危机
暴雨当天,张智英也在岸边接应,他手持红蓝警示灯,不断引导赶海的游客往正确方向撤离。自2015年就做赶海领队的他坦言,这是“从业以来遇过最严重的事故”。
张智英告诉记者,他当时一直在动态刷新雷达云图监测天气。“天气预报显示上午9点后才可能下雨,因此所有9点前的赶海活动仍照常进行。”
张智英介绍,有经验的领队只要看到云往这边移,都会喊游客赶紧撤回。当时,强对流天气毫无征兆地降临,带团向导用对讲机通知他,张智英马上冲到岸边举起警示灯,用喇叭朝滩涂大喊:“快上来!快上来!”他表示,其所在团队每位向导都配有一盏红蓝警示灯。“当天很多非团队游客是跟着我们的灯回来的,但一些团队的向导并没配备警示灯。”
事实上,暴雨天气时最危险的因素是雷电。张智英解释,这片赶海区域属于本地人所说的“传统雷区”。记者了解到,去年8月19日同一片滩涂上发生过雷击事件。
此外,强对流天气中难以辨明方向也是极大的风险。张智英称,这片区域是潮间带,离岸最远可达六公里。“有些商家或游客为收获更多、体验更刺激,会走得很远,一旦遇到涨潮或极端天气,根本来不及撤回。”
一位曾参与救援的当地人向记者透露,当天赶海出事的一家三口很可能是在慌乱中跑反了方向,才导致悲剧发生。
行业管理仍需优化
“带上桶和铲子,随便一挖就能找到贝壳、抓到螃蟹。”在各类短视频中,赶海被塑造成一种轻松有趣的娱乐方式。但张智英认为,在流量热捧下,赶海似乎偏离了它本来的样子。“实际上真正的赶海绝非‘提桶就走’,既要看懂潮汐表,也要时刻留意天气,每一步都得谨慎。”
彭月霖在回忆那场暴雨逃亡时多次提到,如果岸边有更醒目的告示提醒游客不要深入远处滩涂,她或许不会如此大意。张智英则表示,目前赶海区域的安全措施基本靠商家自行配置。“像警示灯、救生衣、安全告示,都是我们自己准备,再一遍遍向游客交代清楚。”
然而,并非所有从业者都能做足准备。张智英表示,目前整个行业缺乏统一规范,从业者资质参差不齐,游客难以辨别谁更专业。“市场没有指导价,有些同行在旺季随意涨价;还有些人根本没经验就敢带队进滩,甚至把客人留在滩上。”
而从管理角度,张智英认为滩涂区域的管理职责还不够清晰。“有的片区归工商部门管,有的归湿地公园管,还有的可能是村委会负责。”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关杰耀也指出,当前部分滩涂在管理方面仍存在权属界定上的困难:“滩涂位于海陆交界区域,在法律与行政管理中,其归属存在不同的理解与划分——有些将其纳入海洋范畴,有些则划归陆地,这就可能导致管理责任分散或衔接不畅,容易形成一些模糊地带。”
自然教育:三方齐参与 保研学安全
讲述人:研学机构从业者、业内专家
●部分自然教育研学活动“价格无参考”“师生配比无标准”“行业资质混乱”,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
●保障研学安全,需法律制定者完善制度、场地方落实硬件与流程管理、个人主动参与三者协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8岁孤独症男童在大理苍山参加夏令营走失”的悲剧,揭开了青少年研学行业的乱象。这起事故能给大众及自然教育从业者带来哪些思考?
自然教育行业存乱象
据了解,小凯参加的这次夏令营是专门为孤独症患儿开设的,其户外课程主要围绕大理自然环境开展,其间家长不陪同。事发后,相关机构公众号下的推文均已删除,记者在“天眼查”发现,该机构成立于今年1月,其注册业务范围为“家政服务部”(个体工商户),目前仍处于“存续”状态。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夏令营的创办人也是一位孤独症患儿家长,其夏令营收费3880元/周,价位在业内属于中等偏上;市面上类似的夏令营屡见不鲜,如某家同样设在大理、主打户外研学的机构,其游学班价格2680元/5天。
“对孤独症儿童来说,开展户外活动的难度更大,师生比通常要达到1:1。”业内人士小许介绍。但小凯参加的这次夏令营中,孤独症患儿有7人,实际配备的教师数量仅为4人。
此次事故也暴露了该行业存在的一些乱象:收费没有统一标准,机构老师如何配比,是否具有从业资质,完全由研学机构自行决定和筛选。
凯末尔是自然教育领域从业人员,他告诉记者,在他接触过的研学机构中,具备旅行社资质的只有两成。“但当下不管是家政服务机构还是体育绘画机构,甚至连任何主体资质都没有的个人都可以发起研学活动。”
凯末尔透露,在研学行业里,机构出于人力成本考虑通常不会“养”太多全职老师。“像一些夏令营活动,兼职老师的日薪可能只有200元,甚至还有一些机构不给钱只提供志愿时长,而这些老师中有的还是大学生,缺乏危机应变经验。”
降低风险需多方发力
据了解,全国现存研学相关企业约43万家,广东就有5.5万家。广东作为自然教育发展较早的地区,目前有超过500家从事自然教育的专业社会组织。
如何更好保证自然教育研学安全?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萌表示,保障研学安全,需法律制定者完善制度、场地方落实硬件与流程管理、个人主动参与三者协同。
张萌介绍,当前我国研学机构资质规范已形成“国家—地方—行业”三级规范体系,以文化和旅游部今年2月发布的《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等三项旅游行业标准为核心,地方管理办法和团体标准为补充。其中,《研学旅游服务要求》在人员配置与职责、产品与服务流程、安全与管理等方面都给出了指引。
8月24日,大理方面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加强源头治理,开展文旅行业法规培训,规范市场秩序;探索疏堵结合长效之策,公布入山通道名录,引导游客合规进入等。
除了政策、场地等方面需进一步规范外,个体也需提高甄别能力。凯末尔表示,家长在选择研学机构时可先在网上查看该机构是否有负面评价,初步判断该活动的安全性。“如果场地方没有购买保险,自身还应考虑配置相关保险。”
山野徒步:驴友出发前 带齐“声光电”
讲述人:广州蓝天救援协会队员
●驴友出发前要准备“声光电”——照明设备可照亮下山路径或观察周围环境,手机有电可与外界保持联络,哨子在配合搜寻人员寻找时可加快搜救进程。
●在山野徒步过程中不要尝试走“野路”,一旦你心中对这条路产生了“可能是死路”的怀疑,就一定不要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近年来各类山野网红打卡点层出不穷,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加入徒步探险队伍中。与此同时,徒步爱好者在山林中走失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山野徒步独行是“大忌”
“独自一人爬山,或是不小心与队伍走散,这种情形下出现意外事故导致伤亡的概率较高。”广州蓝天救援协会队员封铸达告诉记者。
他回忆,去年7月中旬,协会接到黄埔区警方的连线,希望他们帮忙搜寻一名30多岁的男性。“当时该男子周末独自前往牛头山徒步,但到了下一周工作日却没有上班,单位同事发现异常便报了警。”
接到任务后,队员们根据警方提供的线索进行寻找,虽然找到了该男性,不幸的是对方已没有生命体征。“那个周末天气比较热,他应该是在徒步过程中突发热射病去世的。”
封铸达提醒,独自一人徒步非常危险,尽管当时该事主的徒步装备比较完备,但在突发疾病、手机没电关机后,他依然没办法完成自救。
“现在山野徒步的驴友更年轻化,但很多人经验不足。”封铸达介绍,一些大学生放假时会约上同学几人一起徒步,他们不但经验少,装备也不专业。“像有的年轻人穿棉服和牛仔裤爬山,这样在身体出汗时,衣物会大量吸收汗水增加电解质和水分流失,更容易中暑。”
迷路需冷静 “野路”勿走
“迷路是最常见的户外事故,诱因以独闯、落单、天黑、大雾、挑战新线路为主。如果无法及时找到出路,可能导致体能透支、心理崩溃、饥饿过度以至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广州蓝天救援协会队员罗雨蕾表示,万一在晚上迷路,只要冷静下来,人还是可以逐渐适应周围光线,能够大致看到路径。“冷静比照明更重要。”
罗雨蕾提醒,驴友在出发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声光电”准备——照明设备可以照亮下山路径或观察周围环境,手机有电可与外界保持联络,哨子在配合搜寻人员寻找时可以发出哨声指引,加快搜救进程。
她介绍,在该协会的例行巡山中会配备对讲机,测试在不同区域的手机信号情况,像一些凹形山谷由于山林遮蔽,的确会影响信号。“总体来说,只要手机保持有电,大部分时候还是能找到信号。”她还提醒,徒步出行除了要有人结伴同行,也应向家人朋友告知自己的目的地,以确保意外发生后有人知道自己的行踪。
该协会队员王雷则提醒,尽管广州周边的山径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但依然存在一些容易走错的岔路口,驴友们千万不要尝试走“野路”。“怀疑即否定。”他介绍,在他们的概念中,一旦你心中怀疑这条路“可能是死路”时,就一定不要去。
他还表示,若在途中遇到其他陷入困境的驴友时,需要先评估自身状况,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救助他人。
做好这三点 安全玩户外
1. 做好行程规划。出行前应做足准备,密切注意目的地天气变化,了解路线和当地风土人情;应准备好食物、饮用水、替换衣物、急救物资;提前确定路线轨迹,并将行程告知家人和朋友,以备不时之需。
2.找到同行之人。户外活动切忌独自行动,遵循“两人以上同行”原则。在遇到困难时可以互助互救,寻找外援,力求安全返回。
3.学习急救知识。野外活动的未知风险远大于室内活动,应提前做好防雨、防晒、防失温、防摔伤、防走失、防动植物伤害等应对措施,学习掌握简单的伤情处理和快速求救等技能。这样能最大程度保障自己和同伴的出行安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