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普照溪:从黑臭困扰到水清岸绿的蝶变之路
“以前路过普照溪,总得捂着鼻子快步走,现在饭后沿着河边散步、休闲,成了我们老邻居的日常!”家住晋江市青阳街道的居民庄大爷笑着说。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普照溪流域治理团队以“系统治理、精准施策”为核心,用两年时间打贏的一场生态“翻身仗”。2025年5月监测数据显示,普照溪末端水质指标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81.9%、89.3%和83.6%,普照溪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曾经的黑臭水体如今焕发新生,成为晋江市民亲水乐水的“幸福河”。
破局:直面沉疴,找准治理关键
作为流经晋江主城区的“城市内河”,普照溪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10.18平方公里,曾因管网不完善、雨污混流、生态系统缺失等问题,长期被黑臭困扰。“2023年前投入不少精力,但治理成效并不理想,水质反复让人心酸。” 晋江市河务中心主任吴我彬坦言,团队通过全域排查终于发现症结——治理缺乏系统性,仅停留在表层清淤、临时截污,未触及根本。
2023年起,晋江市政府将普照溪治理纳入生态攻坚重点工程,以“六个坚持”为抓手,从“零散推进”转向“系统攻坚”:建立5404栋房屋、69个小区的“一房一档”,摸清每处排水口的“家底”;绘制市政管网、网格分布等“治水五张图”,让责任穿透到“最后一米”;把排查范围从河道周边扩至全流域10.18平方公里,从183个入河排口追溯到整条管线,2024年全年发现问题152个,为精准治理打下基础。
攻坚:多维度发力,破解治理难题
针对管网不完善、雨污混流、生态缺失等核心问题,治理团队打出了“源头治理+过程管控+末端修复”的“组合拳”。
在源头治理方面,投资超8000万元实施30个改造项目,修复市政“断头管”、河道老旧管网“上岸”改造、老旧小区雨污分流,让雨污“各行其道”。排查管线128公里,完成社区污水管网改造61公里,推进重点排水户排水许可证办理,筑牢污水收集防线。
在过程管控方面,实施“网格化”治水,“以房找水”全面摸清建筑物排水口、排水去向。邀请专家团队会诊,推动152个问题“闭环化”处置。建立分级调度机制,2024年开展25次现场调度,协调解决67件难题,确保问题闭环整改。
在末端修复方面,在中下游2.4公里河道建设15座边岸式生态湿地,配套生态浮岛和增氧曝气装置,通过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增氧提效等方式,显著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以前河水都是黑的,现在经常是清澈见底的!”民间河长庄爱民在青阳街道“守护家门口的河”的倡议下,每天巡河用手机记录水质变化。这种变化源于治理的精细化——通过网格化管理划分“责任田”,设立河段长,对不规范排水行为“零容忍”;发动民间河长、护河监督员、“爱河志愿服务队”参与监督,全年开展主题研学、河道保洁等志愿活动50余场,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新生:水清岸绿,共享治理成果
如今的普照溪,两岸绿意盎然,繁花如瀑,常有市民在树荫下小憩,在步道上散步,曾经的“避之不及”变成“休闲好去处”。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资金与制度的双重保障:治理资金以市财政兜底为主,部分项目享受8:2的政策支持,为工程推进注入底气;建立“一核六元、三位一体”保姆式治理制度,配备22套AI监控,24小时“在岗”,配备河道专管员每日巡查、每周3次水质监测,动态实施管理,确保治理成效不反弹。
“下一步,我们计划以水体治理为主题打造科普公园,让更多人看懂‘清水密码’。”晋江市青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玲玲介绍,通过具有交互功能的科普设施,让群众直观了解到普照溪治理的全过程,明白普照溪治理成果来之不易,唤醒群众共同来守护普照溪的意识。同时通过持续开展“守护家门口的河流”“‘河’我同行”“绿水青山我守护”等河湖保护活动,营造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从黑臭水体到生态样板,普照溪的蝶变证明:唯有系统施策、精准发力,凝聚政府、社会、群众的合力,才能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从愿景变为现实。(陈伟真 许丽云 刘佳妍)
(审核: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