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春管“组合拳”护航夏粮丰收

2025-04-28 10: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春管一分忙,秋收多担粮。当前,正值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抢抓农时,科学施策,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一喷三防”和抗旱保苗工作,为夏粮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山城区石林镇东台村的麦田里,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均匀喷洒着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的混合药液。当前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一喷三防”能有效预防病虫害,同时补足养分,增强小麦抗逆性。

为做好“一喷三防”工作,山城区筹集资金30多万元,投入7架无人机,对全区15000亩小麦实施统防统治,效率高、成本低,农户反响好。针对近期持续干旱少雨的情况,山城区积极协调水利部门,调配灌溉设备,保障灌溉用水。同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抗旱。

截至目前,山城区已累计开展“一喷三防”作业7000亩,抗旱浇水8万亩次。山城区农业部门成立技术指导组,强化分类指导,包镇到村,确保关键技术到田、到户。

“目前全区小麦长势良好。我们紧盯病虫害和干旱风险,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协调水源,确保夏粮丰产丰收。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农户病虫害防治能力,全力以赴确保夏粮安全生产、颗粒归仓。”山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王璐瑶)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信息服务 > 正文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春管“组合拳”护航夏粮丰收

2025年04月28日 10: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春管一分忙,秋收多担粮。当前,正值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抢抓农时,科学施策,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一喷三防”和抗旱保苗工作,为夏粮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山城区石林镇东台村的麦田里,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均匀喷洒着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的混合药液。当前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一喷三防”能有效预防病虫害,同时补足养分,增强小麦抗逆性。

为做好“一喷三防”工作,山城区筹集资金30多万元,投入7架无人机,对全区15000亩小麦实施统防统治,效率高、成本低,农户反响好。针对近期持续干旱少雨的情况,山城区积极协调水利部门,调配灌溉设备,保障灌溉用水。同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抗旱。

截至目前,山城区已累计开展“一喷三防”作业7000亩,抗旱浇水8万亩次。山城区农业部门成立技术指导组,强化分类指导,包镇到村,确保关键技术到田、到户。

“目前全区小麦长势良好。我们紧盯病虫害和干旱风险,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协调水源,确保夏粮丰产丰收。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农户病虫害防治能力,全力以赴确保夏粮安全生产、颗粒归仓。”山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审核:王璐瑶)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上海:哪些行业、哪类人才火爆就业市场?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许多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涌去了位于长宁区的上海世贸展馆。伴随着春的脚步,上海市人社局等部门主办的2025年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暨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在这里举行,拉开了“金三银四”求职旺季的大幕。与此同时,上海各区、各校也在密集举办各类招聘活动,春招市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详细]

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

从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无人机等一系列高技术制造业,到“嫦娥”探月、“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等战略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处处可见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力量的支撑。AI浪潮来袭,有“技”青年有兴奋也有困惑:AI究竟会带来一次技术赋能,还是会影响我们的就业机遇? [详细]

上海樱花节 错峰游玩,今年推夜间赏樱

每年3月在宝山区顾村公园举办的上海樱花节,是许多市民游客最为期盼的春日盛事之一。记者从昨日举行的2025上海樱花节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十五届上海樱花节将于3月15日至4月15日在顾村公园举办,活动主题为“海上樱缘 繁花似锦”。 [详细]

  • 中国经济网免责声明:
  • 1、此文内容为广告信息服务,仅代表供稿人(供稿方)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 2、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bd2019@ce.cn
关于经济日报社报社编委会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8510915000 处置流程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