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深陆相碎屑岩油藏累计生产原油逾400万吨

2025-04-23 10: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到4月19日,我国埋藏最深的陆相碎屑岩油藏——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巴彦油田原油累计产量突破400万吨。实现4个100万吨产量,分别用时49个月、13个月、10个月和不到 8个月。

巴彦油田位于内蒙古西部河套盆地,成藏条件复杂,主力油田平均埋深超5000米,是国内埋藏最深的陆相碎屑岩油藏。自2018年由华北油田投入规模勘探开发以来,始终坚持高效勘探、效益开发、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断加快增储上产步伐,连续3年保持50万吨的增速,原油产量持续攀升。

面对巴彦油田超深、高温、高压等难题,华北油田坚持立体勘探与全生命周期开发理念,以高质量方案促进高水平开发,以高标准建设推动高效益发展。坚持掌控优质资源,突出资源高效转化,创新构建多领域成藏理论,建成国内埋藏最深的百万吨级陆相碎屑岩油田,推动新一轮储量高峰增长。坚持科学合理开发,创新个性化油藏开发模式,实现浅中深层资源高效联动,建成国内首个空气驱砂砾岩油田和首个超深层油藏早期CCUS先导试验区,开发形势持续向好。坚持数智低碳发展,打造全业务链条智能化管控模式,建成临河联合站全国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原油处理基地,全年油气产量当量150万吨,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能源基地贡献石油力量。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支艳蓉)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信息服务 > 正文

我国最深陆相碎屑岩油藏累计生产原油逾400万吨

2025年04月23日 10: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到4月19日,我国埋藏最深的陆相碎屑岩油藏——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巴彦油田原油累计产量突破400万吨。实现4个100万吨产量,分别用时49个月、13个月、10个月和不到 8个月。

巴彦油田位于内蒙古西部河套盆地,成藏条件复杂,主力油田平均埋深超5000米,是国内埋藏最深的陆相碎屑岩油藏。自2018年由华北油田投入规模勘探开发以来,始终坚持高效勘探、效益开发、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断加快增储上产步伐,连续3年保持50万吨的增速,原油产量持续攀升。

面对巴彦油田超深、高温、高压等难题,华北油田坚持立体勘探与全生命周期开发理念,以高质量方案促进高水平开发,以高标准建设推动高效益发展。坚持掌控优质资源,突出资源高效转化,创新构建多领域成藏理论,建成国内埋藏最深的百万吨级陆相碎屑岩油田,推动新一轮储量高峰增长。坚持科学合理开发,创新个性化油藏开发模式,实现浅中深层资源高效联动,建成国内首个空气驱砂砾岩油田和首个超深层油藏早期CCUS先导试验区,开发形势持续向好。坚持数智低碳发展,打造全业务链条智能化管控模式,建成临河联合站全国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原油处理基地,全年油气产量当量150万吨,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能源基地贡献石油力量。




(审核:支艳蓉)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上海:哪些行业、哪类人才火爆就业市场?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许多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涌去了位于长宁区的上海世贸展馆。伴随着春的脚步,上海市人社局等部门主办的2025年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暨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在这里举行,拉开了“金三银四”求职旺季的大幕。与此同时,上海各区、各校也在密集举办各类招聘活动,春招市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详细]

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

从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无人机等一系列高技术制造业,到“嫦娥”探月、“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等战略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处处可见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力量的支撑。AI浪潮来袭,有“技”青年有兴奋也有困惑:AI究竟会带来一次技术赋能,还是会影响我们的就业机遇? [详细]

上海樱花节 错峰游玩,今年推夜间赏樱

每年3月在宝山区顾村公园举办的上海樱花节,是许多市民游客最为期盼的春日盛事之一。记者从昨日举行的2025上海樱花节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十五届上海樱花节将于3月15日至4月15日在顾村公园举办,活动主题为“海上樱缘 繁花似锦”。 [详细]

  • 中国经济网免责声明:
  • 1、此文内容为广告信息服务,仅代表供稿人(供稿方)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 2、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3、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bd2019@ce.cn
关于经济日报社报社编委会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8510915000 处置流程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