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东桥镇:多措并举 共绘城水融合生态画卷
东桥镇,这座位于福建泉州市惠安县的美丽小镇,正以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心绘制着一幅城水融合的生态画卷。近年来,东桥镇深入践行河长制工作,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治水实践,致力于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全景图”,以“河长制”促进“河常治”,擦亮了绿色生态底色,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处处亲水休闲的好去处。
护河有章,河湖长制“有实有为”
为了更好地推动河长制工作,东桥镇结合辖区实际,探索成立“三项机制”,夯实治河责任。一是建立河长制工作机制,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镇级河长,涉河4个工作片长担任流域河长,14个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河段长,构建了层级清晰的“河长制”工作体系。二是健全监督工作机制,为每条河流建立工作群,河道专管员每日巡河并将问题在群里通报,建立问题清单销号机制,及时跟进问题整改。三是落实定期巡河机制,镇总河长以身作则、带头巡河,落实河长每周巡河、河道专管员每日巡河,实现河道管护常态化。
此外,东桥镇立足“两个举措”,坚持标本兼治,线上线下齐发力加强护河宣传。在线上,通过微信群、朋友圈转发河长制工作内容,全镇群众人人化身河长制线上宣传员,乡愁河长、党员河长和警长河长等志愿者,主动参与治理并进行广泛宣传,传递治河正能量。在线下,通过设立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上门走访宣传、开展进校园宣讲活动等方式多管齐下,今年来,开展河长制宣传志愿服务活动30次,发放河长制宣传资料500余份,张贴标语和横幅30余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护河意识,营造了全民参与、共同护河的浓厚氛围。
水岸同治,人居环境“见行见效”
从潺潺流淌的溪水到如画般的田园风光,山水交融,绿意盎然,东桥镇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西港溪畔,碧水东流,岸边绿树婆娑掩映,经过4200米主干流的修整、挡土墙的砌筑以及全面清淤,昔日淤积的溪水焕然一新,如今的西港溪清秀如画,宛如一条绿色脉络贯穿城镇之间。莲塘溪岸同样在治理中焕发新生,挡土墙的稳固建设与景观绿化初具雏形,沿途树木如同大自然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山水相依的长卷,繁茂景致已跃然眼前。经治理后,西港溪的溪水更加清澈透明,不见淤泥,臭味全无。沿岸居民欣喜地表示,整治后的西港溪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让他们在田间劳作时倍感舒心,清新的空气与明澈的溪水相伴,生活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直以来,东桥镇致力于改善河道环境,策划实施梅庄溪生态提升工程,通过对河道的清淤、护岸治理及生态提升,昔日淤积的溪水焕然一新。结合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和东桥镇集镇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西港溪河道水质,再现西港溪河道自然生态。重拳开展“清四乱”行动,牢牢抓住河道枯水季节的有利时机,组织镇、村干部集中开展河道清理清洁行动9次,共清理水葫芦、水浮莲1636立方米,漂浮垃圾及杂草12吨,拆除河道拦网11处,拆除沿河鸡鸭舍5处,有效改善了河道环境。
城水相融,护河治水“亲民惠民”
为进一步提升巩固河湖保护治理成效,东桥镇积极探索“河长制”宣传新途径,围绕水文化建设,建设“河长制”主题公园,引导群众在享受“河长制”带来福祉的同时,加深对水文化知识和“河长制”工作的了解,提高群众知水、爱水、护水、惜水意识。
东桥镇采取“石窟﹢红色文化”模式,挖掘惠安历史文化,结合红色遗址保护修复利用,对屿头山村部分废弃石窟采用填平绿化和蓄水造景改造的方式,规划建设红色之旅游览区、红色乐园游乐区、生态花园静谧区、革命方塔纪念区等4个景区,升级公园绿化、休憩等功能,打造集自然生态景观、人文气息和运动休闲于一体的红色纪念性亲水休闲公园。如今,不少学校和单位都到屿头山革命纪念公园开展主题党日、团建活动,附近的村民还常常会到这里休闲放松。
以普惠民生为目标,东桥镇推动村级因地制宜探索集“宣教+休闲”为一体的河长制口袋公园建设。东桥村河长制亲水“口袋公园”充分利用区域内原有的池塘及榕树等资源,扩展池塘周围绿化带,并设有休闲座椅,注入河长制元素,让周边群众在休闲的同时,了解和学习河湖长制相关知识。珩海村则以东港溪为基础,结合虎母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教育元素,打造农民休闲湿地公园,充分展示河长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
推门见绿,见缝插园。“河长制”主题公园的创建,实现了把河长制从“纸上”搬到“现实”的转变,让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未来,东桥镇将继续深入落实河长制,以更坚定的决心、更科学的方法,守护这一方山水,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大地的生态瑰宝,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续写人水和谐的美丽篇章。(段慧丹 康伟强 庄小玲)
(审核:支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