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化妆品“捡漏”背后是省钱?还是踩雷?

2025-11-04 06:41 来源:山西晚报
查看余下全文
(审核:欧云海)
光影之间
光影之间
记者专栏
首页 > 推荐阅读 > 正文

临期化妆品“捡漏”背后是省钱?还是踩雷?

2025年11月04日 06:41   来源:山西晚报   

随着“双十一”等电商大促开启,消费者在享受折扣狂欢的同时,相关的消费纠纷与争议也浮出水面。近日,消费者王女士在某电商平台大促期间购买了一套知名品牌护肤品,收到货后却发现,产品的保质期仅剩不到9个月。王女士认为这属于“临期产品”,要求退货,却遭到商家的拒绝。商家辩称,产品距离过期尚有近一年时间,符合销售标准,不属于质量问题。

一边是消费者对临期化妆品的警惕与不满,另一边,市场上却悄然兴起一股专门“捡漏”临期化妆品的风潮。一些消费者专门寻找距离保质期只剩半年甚至更短的商品,以极低的价格购入。这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将“化妆品保质期”这一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化妆品保质期究竟还剩多久算“临期”?这些临期化妆品,到底能不能用?

保质期与开盖期——双重“倒计时”

要厘清“临期”的概念,首先需要了解化妆品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保质期和开盖后使用期限。

保质期,是指在产品未开封、在规定条件下贮存时,可以保持其应有品质的期限。根据我国《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化妆品的保质期通常由生产者根据产品特性、包装材料和生产工艺等因素确定,并标注在包装上,一般为3年。这是化妆品“生命”的第一个倒计时。

而更为关键却常被消费者忽视的,是“开盖后使用期限”,即包装上像一个打开面霜罐子图标内的“12M”“6M”等标识。它代表产品在首次开封后,可以在多长时间内安全有效地使用。例如,一瓶标注保质期至2025年12月、开盖后使用期限为“12M”的精华,如果在2024年1月开封,那么它必须在2024年12月前用完,而非等到2025年12月。

“临期”界定模糊成消费争议焦点

保质期还剩多久才算“临期化妆品”?目前,我国对于普通化妆品并未像食品一样,出台国家层面的、统一的“临期”界定标准。这直接导致了消费场景中的认知错位与纠纷。

其实,行业内和电商平台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行规”。通常,距离保质期剩余三分之一到一半时间时,产品可能会被商家归类为“临期品”或“效期品”进行促销。

各大电商平台对此的规定也各不相同。有的平台要求商家在商品保质期剩余不足90天时必须进行临期商品标注并不可退货;有的规定剩余时长少于180天时,需在页面明确提示。但对于像王女士遇到的这种还剩9个月(约270天)的情况,许多平台确实没有强制规定必须标注或允许退货,这就给了商家打“擦边球”的空间——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将效期不佳的产品混在正常商品中销售,以期快速清理库存。

“捡漏族”与“维权派”立场完全不同

面对临期化妆品,消费者群体分化成了立场鲜明的两派。

以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为代表的“精明捡漏派”,将购买临期化妆品视为一种高性价比的消费方式。“我专门找那些还剩半年到一年的国际大牌护肤品,价格可能只有正价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资深“捡漏客”小刘说,“只要规划好,在开盖后使用期限内用完,完全没问题。这省下的可是真金白银。”

而另一边,则是坚持“新鲜度”的“谨慎维权派”。消费者刘女士表示:“我花大价钱买化妆品,买的就是其承诺的活性和功效。产品放置时间过长,即使未开封,核心成分的活性也可能衰减,功效大打折扣。”

临期化妆品可用,但有前提

临期化妆品究竟是否安全有效?

省城某化妆品区域代理毛娟表示:“从安全性角度讲,一个未开封、在合规仓储条件下保存的临期化妆品,只要在保质期内,通常不会滋生致病微生物,引起过敏或刺激的风险不会显著增高。其最大的风险在于‘失效’。”

她进一步解释,化妆品中的很多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A(视黄醇)、某些肽类和多酚等,对光、热、氧气非常敏感。随着时间推移,即便产品未开封,这些成分的活性也会逐渐降解,导致抗氧化、抗衰老等宣称的功效大打折扣。此外,乳液、霜类产品可能出现油水分离,防晒产品的SPF值可能衰减,香水可能变味。

“因此,‘能不能用’需要分情况讨论。”毛娟建议,“对于基础保湿类产品,如成分简单的面霜、身体乳,临期使用风险较低。但对于功效性强的产品,如美白、抗衰精华,以及防晒产品,消费者应对其临期产品的效果有合理的心理预期。”

“临期”标准需明确,信息要透明

要减少因化妆品临期问题引发的消费纠纷,关键在于推动标准的明确化和信息的透明化。

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纷纷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可以借鉴食品行业的经验,研究制定化妆品“临近保质期”的指导性标准,为行业经营和市场监管提供明确依据。

同时,电商平台应承担起更大的管理责任,强制要求商家对符合“临期”标准的产品在销售页面进行醒目、清晰提示,并确保在结算页面再次提醒,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对于未按规定标注而引发纠纷的商家,平台应建立惩戒机制。

对于消费者,无论是选择“捡漏”还是坚持购买新鲜产品,都需要擦亮眼睛。购买前,主动询问客服产品剩余保质期;收到货后,第一时间检查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养成查看开盖后使用期限的习惯,合理安排使用节奏。

临期化妆品,既是商家去库存的有效途径,也为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减少了资源浪费。然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信息透明”和“自愿交易”。只有当商家不再遮遮掩掩、平台规则清晰有力、消费者手握充分信息做出自主选择时,“临期”才能从一个争议的焦点,真正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消费选项。在这场关于时间的博弈中,诚信与透明,永远是赢得市场的唯一法宝。

(杨晶 郭蕙宁)


(审核:欧云海)

推荐阅读

上海:哪些行业、哪类人才火爆就业市场?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许多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涌去了位于长宁区的上海世贸展馆。伴随着春的脚步,上海市人社局等部门主办的2025年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暨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在这里举行,拉开了“金三银四”求职旺季的大幕。与此同时,上海各区、各校也在密集举办各类招聘活动,春招市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详细]

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

从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无人机等一系列高技术制造业,到“嫦娥”探月、“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等战略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处处可见高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力量的支撑。AI浪潮来袭,有“技”青年有兴奋也有困惑:AI究竟会带来一次技术赋能,还是会影响我们的就业机遇? [详细]

上海樱花节 错峰游玩,今年推夜间赏樱

每年3月在宝山区顾村公园举办的上海樱花节,是许多市民游客最为期盼的春日盛事之一。记者从昨日举行的2025上海樱花节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第十五届上海樱花节将于3月15日至4月15日在顾村公园举办,活动主题为“海上樱缘 繁花似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