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古人的“购物车 ”去找“千年好物”
今年“双十一”的序幕已经拉开,你是否已调好闹钟、备好咖啡,准备投身于这场年度购物狂欢?琳琅满目的商品是否早已填满购物车,只待一键清空?当我们沉浸在“买买买”的现代仪式中,殊不知,那些跨越时空的古人,也曾在他们的“购物车”里装满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好物。从汉代商船运回的晶莹宝石,到郑和船队带回的耀眼金锭,再到《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洋缎、钟表与葡萄酒——它们不只是历史的遗存,更是中国自古以来参与全球贸易的生动见证。
别惊讶
古人也有“购物狂欢节”
购物成狂,从来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尽管古代没有互联网与一键下单,但从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开始,人们便未曾停止对“买买买”的追求。它既是生活之必需,也成为生活之情趣。
如果说现代人的主战场是电商平台,那么古人的“淘宝胜地”,无疑是那遍布城乡的市集。这些被称为“集市”“墟市”或“集墟”的场所,是货物往来、人情交汇的固定据点,也是古代商业文明的缩影。
集市的概念,或许早在上古时期便已萌芽。《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段文字不仅勾勒出早期市集的雏形,也成为成语“各得其所”的出处。那时的交易,虽简单质朴,却已具备“你卖我买,各取所需”的现代市场精神——人们高高兴兴而来,心满意足而归。
战国时期,定期集市开始出现。有的地方一日一集,有的五日一集,还有的十天半月方有一次。这种周期性的集中交易,已颇具“双十一”的雏形——人们等待集期,蓄势待发,只为在那特定的时日里尽情采购。
随着历史演进,可供“集中买买买”的场所越来越多。宋以前,中国城市实行“坊市制度”,居民区与商业区泾渭分明,夜晚更有宵禁限制。居民区的店铺不得营业,否则将被视为“侵街”而受罚。然而,制度的围墙终究挡不住商业的活力。唐代中后期,坊市边界逐渐模糊,生活区内开始出现大型官市与私市,为宋代夜市的繁荣埋下伏笔。
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介绍,北宋时期,朝廷正式允许临街设店,标志着坊市制度的彻底瓦解。“生活区和商业区的界限被打破,夜市不再受空间限制,变得无处不在。”他举例说,在杭州,戌时(晚上七时到九时)的市集已十分繁华,“街道上有许多大路小路供行人行走,商品种类繁多”。
有趣的是,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女性始终是购物场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醉翁谈录》曾侧面描写七夕节的乞巧市,人多到“车马嗔咽”“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可见在“买买买”这件事上,古代妇女同样顶起了“大半边天”。
在合浦
找到“海淘购物车”
在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碧海丝路展厅内,玛瑙、琥珀、绿松石等珠宝琳琅满目,被游客戏称为“比珠宝专柜还好逛”。这些熠熠生辉的宝物,并非产自中土,而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远道而来。
合浦,这座镶嵌于中国南部海岸线的小城,曾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那条绵延千里的海路,正是汉代人的“海淘购物车”。商船载着丝绸、瓷器出海,归来时则满载异域的宝石与香料,满足着汉代贵族对精致生活的想象。
时光流转至明代,海上贸易的足迹愈发深远。在湖北钟祥的梁庄王墓中,出土了一件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铭文的金锭。这块沉甸甸的金锭,不仅是明宣宗为弟弟梁庄王婚礼特意派郑和远赴西洋采购的贺礼,更是中国古代“海淘”的鲜活物证。皇家的“购物订单”跨越重洋,将异域的金子化为婚礼的聘礼,见证着一段跨越地理界限的贸易传奇。
《红楼梦》里
藏着清代“全球购”指南
若将《红楼梦》视为一部清代“全球购”指南,恐怕并不为过。书中人物的衣、食、用、玩,无不渗透着异域风情,勾勒出一幅清代贵族的“洋货生活图鉴”。
书中第三回,王熙凤初亮相时的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和“翡翠撒花洋绉裙”,正是当年的进口时尚。而晴雯病中勉力补缀的雀金裘,更是明确写着“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成的”。在南京市博物总馆,一件明万历红太极云纹地织金孔雀羽妆花纱团龙袍料复制件,真实再现了这种进口纺织品的华贵风貌。
贾府的餐桌同样充满异国风情。有暹罗进贡的茶叶,薛蟠过生日时的“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薰的暹猪”,以及西洋葡萄酒更是宝玉的“微醺快乐水”。还有西洋药品,如晴雯生病时使用的依弗哪和汪恰洋烟。
贾府的日常用品同样洋气十足:玻璃风灯、自鸣钟、自行船、鼻烟壶、金怀表等,这些来自远方的奇巧之物,不仅方便了生活,更成为身份与品位的象征。
从集市的喧嚣到海路的壮阔,从市井的烟火到大观园的精致,“买买买”的欲望贯穿古今、连接中外。当我们今日在屏幕前疯狂点击,追逐全球好物时,其实正延续着一段始于千年之前的故事。古人的“购物车”里,装的不只是商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原来,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双十一”。
(审核:欧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