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赛事点燃一城:群众体育重塑城市魅力
一项赛事点燃一城。最近几年,中国就出现了通过赛事引爆全域旅游的爆款。
2023年夏季,贵州榕江迎来超百万游客,旅游综合收入猛增,不仅县城里的酒店、餐饮、出租车行业全面升温,连周边村寨的民宿和特产销售都异常火爆——这一切都源于“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的破圈效应。
通过短视频,村超场上激烈的拼抢、场外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啦啦队,以及猪脚、小香羊等独具特色的奖品迅速火遍全网。榕江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贵州小县城,一跃成为“全民足球热土”和“快乐体育”的代名词。
2024年,被网友称为“村BA”的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同样带火了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赛期人流量暴增,当地特色美食与文化随之出圈。
实际上,“赛事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的案例在国际上已屡见不鲜。法国环法自行车赛的路线每年穿越法国及其周边国家不同的城镇,通过电视转播,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等赛道沿途的风景、古堡酒庄都成为全球旅行者的向往之地;每年1月,澳网公开赛都极大拉动墨尔本当地酒店和餐厅的消费。
“赛事经济”让城市焕发新生,这为很多地区提供了发展思路。2024年11月,辽宁省丹东市决定打造“匹克球之城”,从场地惠民、赛事引流、人才强基和产业培育四个维度协同发力,积极探索文体商旅融合下的“匹克球+”发展路径。
在全国文体康旅装备联盟理事长孙若风看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体现为延长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精彩度。文体旅活动恰恰能够同时满足物理与精神的双重需求,联动众多消费场景与产品。
在中国,匹克球风潮正劲。一块大小适中的场地,一副轻巧的球拍,一颗弹性友好的匹克球,新手往往只需经过十几分钟练习,就能与球友展开多回合精彩对拉。从社区球场到专业俱乐部,正成为人们下班后、周末时的新型社交打卡地。
然而,“赛事经济”并非万能灵药。想要获得流量并将之沉淀为城市发展的增量,需要更长远眼光和精密运营。
“各地在推广群众体育时,既要注重其公益属性,也要培育相关产业链条,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孙若风表示。
丹东市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推广机制,将匹克球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项目大力推广。同时,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场地设施,支持本地企业研发和生产匹克球运动服饰、装备等周边产品,孵化自主品牌发展,以“匹克球+”赋能丹东经济发展。
“群众性的文体活动进一步打破了居民与游客的界限,在很多消费场合打成一片,共同享受公共空间。”孙若风举例道,江苏苏超通过“票根经济”巧妙连接居民与游客,无锡为常州球迷提供水蜜桃“买一送一”的优惠待遇,镇江凭球票可享锅盖面9折,形成“观赛+旅游+购物”的闭环。丹东市则推出“匹克球+旅游”主题线路,构建“挥洒汗水+领略文化”的复合体验,参赛运动员凭参赛证可享受全市17家景区免门票福利,实现“打一场球,游一座城”的消费联动。
孙若风认为,群众性体育赛事需构建多层次体系,既要注重大众普及,也要关注专业性。例如,贵州村超通过“村队选拔+海选机制”让足球爱好者从观众成为“主角”,实现“人人可上场、场场有新意”。同时,通过提供完善的足球场、灯光音响等基础设施,配备转播团队、视频拍摄剪辑团队、现场及直播解说员等专业力量,保证赛事的观赏性。丹东同样构建了包括万人匹克球欢乐赛、城市邀请赛、专业赛事等在内的多层次赛事体系,让运动赛事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走进社区、校园、商圈和公园,并开展公益培训200余场,普及参与上万人,储备裁判员后备力量。
随着匹克球等新兴运动与商旅文业态的深度融合,一种新的消费生态正在形成:运动成为连接消费场景的核心枢纽,带动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全链条消费,群众体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新引擎。
(审核:欧云海)